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民国红粉的悲剧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1-11 19:41
  • 字数:1515
  • 人气:1126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民国人物,尤其是民国女性人物一度成为书店里必不可少的招牌菜。但那些擅写心灵鸡汤的作者们笔下的民国女性,仍然一股刺鼻的心灵鸡汤味儿,阅读起来很像在看韩剧或煽情电影。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写作,当然也是一种写作,但总觉作者们是在写自己。而张耀杰的《民国红粉》仿佛纪录片,这个从其开篇之作便可看出。他写的第一个人是隆裕太后。历史上的隆裕太后面目相对模糊,甚至可以说乏味。没有绯闻,没有大事迹,长得也不漂亮。辛亥革命后,她正以垂帘听政的身份总揽国事。正是在她的主持下,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签订《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避免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常见的腥风血雨、人头滚滚落地。平和过渡,看似政治人物之福,而平民百姓才是最大受惠者。因此后人有这样的赞誉:“从革命建国到和平建国,《清帝逊位诏书》并没有像英国光荣革命那样,通过昭示权利法案,凸显权利与自由原则而获得人民的拥护,而是通过昭示平和价值,以逊位禅让的方式,把一个现代共和国的宪法性蕴含呈现出来……”

  接下来的人物中,张耀杰还写了革命者刘公的如夫人刘一、黎元洪的如夫人黎本危、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陶希圣的女儿陶琴薰、罗隆基的婚外情人王右家等。从人物的选择可见张耀杰很关注社会、时代大背景下的女性。这些女性,既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也是参照物。没有她们的展现和演出,时代就不完整不真实。

  从清末到民国,社会变革,思潮蜂起,“三从四德”了上千年的女性也卷入其中。有些是被迫的,有些则是主动投入。谈到女权,谈到国民,似乎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风流倜傥的有妇之夫罗隆基在追求单身女孩儿王右家时,就以向世俗挑战为由激发她:“你这么青春美丽,如能给这古老封建的社会来颗炸弹,使得万万千千的人为你的勇敢喝彩、赞美,一定会给这死气沉沉的社会,平添生气。”王右家欣然同意了。这种情形并非个案。被惊醒的女人们迸发出的力量十分强大。她们掀起了风浪,吸引了眼球,造成了影响,一时也搅扰和形成了社会的风气。

  但通览全书你会发现,民国红粉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悲剧收场。拼争一生,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她们。现实仿佛一张网,挣扎越烈死得越惨。刘一没有生育子女,后半生一直依靠刘公的侄子们供养。1951年除夕之夜,已经在土改运动中变成地主婆的刘一,在睡梦之中离开人世。家人害怕当地政府出面干预,只好用几块门板拼装成棺材,把刘一的尸体用板车拉到位于襄阳东津大旺洲附近河堤的一棵老槐树下,匆匆加以掩埋。这位曾经在辛亥革命前后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死后却连一个坟头,一块墓碑都没有留下。

  无论如何抗争,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她们必须依附于男人,依附于权力。纠结其间,无法超脱。每一个青史留名的女人,身边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男人。亦即,她们挣来挣去都没挣出男权和强权的桎梏。即便独立如张幼仪者,与徐志摩离婚后自强生活,但仍要有限依靠徐家男人及自家兄弟提供的帮助。张耀杰的书中也写了那些永远绕不开的名字,如庐隐和萧红等。有些悲剧本可避免,而她们与生俱来的性格让她们选择了任性而为、随心所欲,不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以致成为时代的殉葬者。这已不是女性的问题,而可以扩展到整个人类。

  以上结论,都是笔者自己读出来的,张耀杰并未给出过多直接的结论。读张耀杰的书,你会发现他决不讲故事,而是在做考证。这正是做学问的态度。把各种资料搜集整理出来,结论自然出来了。他的写作方式看上去相对要“冷”。但“冷”并不代表着没有态度。他梳理史料,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但并不是那种自成体系、一脉相承、一定要把某人塑造成某人的判断。张耀杰更多的只是顺手一指——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但你也可以认为是那样。正因如此,再加史料的扎实,便给解读提供了多种指向。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