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年代”?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1-13 17:04
  • 字数:2432
  • 人气:77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的热映不仅让科幻迷们过足了瘾,还吸引了一部分非科幻迷。

  《星际穿越》热潮也让中国的科幻文学开始走上台前,很多人认为刘慈欣的畅销小说《三体》完全不输《星际穿越》,完全有改编成电影的潜力。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今年已立项或投拍的国产科幻电影数量已经达到数十部之多。

  而近日根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当中,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方向新增了博士生名额,虽然说名额只有1个,但在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吴岩看来,这已经是好的开始了。

  “科幻文学博士”说法有误

  “我要澄清一下,我们并没有设立什么‘科幻文学博士’的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接起记者的电话,语气显得非常着急,“我们招的是文学博士,科幻文学只是一个研究方向。”

  张清华介绍,目前,将科幻文学作为研究方向的院校,在全国仅有北师大文学院一家。授课老师也只有吴岩教授一人,连教材也多是他引导翻译或编写的。

  “我们明年招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和电影《星际穿越》热无关,只是因为吴岩具备了博士招生资格。”张清华告诉记者,“吴岩原先没有教授职称,只能带研究生,现在教授职称拿下了,那么他就可以招博士了。”

  在北师大2015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里,记者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项目下的“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方向,招生计划为1人。

  考核暂定为论文形式

  据吴岩回忆,自2003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就开始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正是自己。

  “现在博士生的教学大纲还没有制定出来,但是之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应该会得到延续。”据吴岩介绍,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中西科幻文学对比、科幻名著选读等。

  除此之外,吴岩还会在校内开设科幻创作课。该课程持续1个学期,有3个学分,每周上3个小时课程,他请来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夏笳、星河、杨平等人,为学生免费提供创作指导。吴岩告诉记者,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已有人在《科幻世界》等杂志发表作品,一位物理学博士旁听该课程后也写起了科幻小说,目前已成为北京科协主办的“蝌蚪五线谱”网站的签约作者。

  “现在我的公开课能有七八十人来听我讲课,比以前多了不少,这就说明大环境在转好,学生们对于科幻文学的兴趣在不断提高。”

  据吴岩透露,这次博士生的招生也是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笔试一视同仁,通过后才能进入面试,再根据考生对于科幻领域的了解、科研能力和主观意愿3个方面进行考核,最终筛选出一位最优者录取,而考核暂定为论文的形式。

  此外,吴岩透露,今后科幻文学方向是否会每年都有博士生的招生名额还很难说。

  很多学生对科幻兴趣不高

  科幻文学方向默默存在了11年,毕业的不到20个研究生中,还有将近一半是服从调剂过来的,“很多人对于科幻的兴趣并不高。”

  吴岩透露,这些毕业生,大概有一半的人是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有影视产业从业者、出版社编辑、教师或者继续深造。另外有一些是科幻文学界的佼佼者,比如畅销科幻文学作家飞氘和杨鹏。

  杨鹏是吴岩最早的学生之一,他从北师大文学院毕业后,创作了很多科幻小说,现在还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制作公司。“成立公司之后我才发现,市场好了,机会来了,但是人才真的跟不上,从编剧到后期到出版发行,都不行。”杨鹏说。

  刘越明年将从北师大文学院科幻文学方向毕业,如今正在果壳网实习。“我本科是地质专业毕业的,是理科,也是对科幻文学的热爱才报考这个研究生的。”刘越笑着说,“但考入之后,我发现理科生是有优势的,尤其是在科幻的科学性假设的理解上有很大优势,但是笔头的功夫就略显薄弱,论文进度很慢。”

  大学生仍是国内科幻创作主力军

  “我还要澄清一件事情,我们绝不是培养科幻文学作家的,而是做文学研究。”吴岩对记者坦言,中国的科幻文学从上世纪90年代渐渐有起色,但到现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科幻作家的培养还无成熟模式,“其实不光是科幻作家无法培训,其他作家也基本上是自学成才,手把手教出来的无创作可言。”

  吴岩告诉记者,实际上,中国小有名气的科幻作家,都不是通过科班培训出来的,完全是靠兴趣培养,相关的理科知识也是根据兴趣自学,“即便是美国,这么成熟的产业链,也无法创造一个模式去打造一个全才科幻作家。”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的在校学生仍是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据吴岩介绍,目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中,大部分是从大学阶段就开始科幻创作,潘海天、马伯镛等人本科阶段就开始写作。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有很多现在仍然是在校学生,如夏笳、飞氘等人。

  “因为新中国科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校园。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幻很多是大学生在写,大学是科幻作家的摇篮,读者也聚集在大学校园,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所以振兴科幻应该下大力气在大学里。”这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产生,有力地解决了国内科幻创作的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吴岩对校园作家振兴科幻的未来也寄予了很大希望。

  但国内科幻创作的幼稚化局面也不能无视,“他们(校园年轻科幻作家)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时还是以校园的眼光来看待,就算内容不是写的校园,也可以看出是个校园作家。因为校园生活过于单调,而外面的世界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走向生活。怎样从一个校园作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作家是校园作家们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文学,在国内外引起众多读者关注。2013年第一期美国《科幻研究》杂志推出“中国专号”,更让中国科幻文学以整体编队的形式走向了世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整体紧跟上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步伐呢?

  科幻作家韩学龙认为:“除了《三体》,我基本对国内科幻文学的其他作品一无所知。我想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这说明我们缺乏耳熟能详的作品。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幻文学没能得到好的引导和培植,出版界和媒体都过分追求吸引眼球的题材,我个人认为,国内科幻文学的进程可能早已被蓬勃发展的世界科幻文学抛在后面。”

  刘慈欣认为,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没到最好的时代,科幻市场还养不活作家。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