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陈寅恪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1-23 18:59
  • 字数:1118
  • 人气:1375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这位被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的国学大师,据说上课时有“三不讲”:书本上有的我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试想大学老师能做到三不讲,想完完整整的上一节课,那得是怎样的治学功夫,难怪陈先生的历史课总是学生爆满,许多外系的学生都来慕名旁听。

  陈先生的学问渊博和他的好读书勤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书香门第,有着很深的家学熏陶,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都算得上是文化大家。陈家的藏书也着实丰富,很小陈寅恪先生便浸染于文化的书海中,大量阅读中国的古代典籍,加上他博闻强识,所以看过的典籍经常能大段的背诵如《十三经》等。先生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读死书,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弄懂每个字的意思,深究其底。这就是先生后来经常说的“读书先识字”。

  在一般人看来,陈寅恪先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精力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化,必然对外国文化书籍欠缺了解。其实像马克思《资本论》的原文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欧洲“近代史学之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和英国“剑桥学派”史学家阿克顿的著作先生都曾阅读研究过。陈寅恪读书不仅涉猎庞杂,而且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管读什么书都会做批注和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陈寅恪先生去世时,亲友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曾发现了他的64本读书笔记,这些笔记记载了先生的读书历程。

  陈寅恪先生读书讲究要读“原书”,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要读第一手的资料,他在课上曾对学生解释了读“原书”的原因:非第一手的资料,“其中很多材料,或辗转抄来,难免抄错;或断章取义,不合实情;或原引材料有误,不能甄别;且内容简陋,缺漏颇多,因此不足为依据,只可参考。”

  通常爱读书的人都是喜欢买书的,陈寅恪先生也不例外,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陈寅恪爱买书是出了名的,每个月100美元的生活费,除了30美元左右的生活开支,剩下的钱陈寅恪基本都用来买书。陈寅恪的好朋友也是“哈佛三杰”之一的吴宓曾说:“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归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每逢闲暇时光,陈寅恪先生就会到北京的旧书摊去淘书,有时碰到了好书,价钱再高也不惜购买。在陈寅恪先生的书房里时常满地都是书,有时连落脚的地都没有。不过他平时也不愿叫人整理,因为怕搞错位置后难以找到,不方便自己的阅读。

  陈寅恪先生一生对书都有强烈的挚爱,即是在其双目失明后,依然让自己的助手给自己读书,正是靠着这样的毅力,先生在晚年完成了八十万字的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的撰写。诚如陈寅恪在中山大学的助教黄萱所言:“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钩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刘占青)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