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名人故居利用情况:这么好的地儿 来的人却不多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1-23 19:04
  • 字数:2692
  • 人气:1274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1月19日,青岛的一场新书发布会,吸引了诸多目光。

  中国首部现代著名作家地域全集——《老舍青岛文集》,选在了青岛老舍故居首发。盘活故居资源,延伸文化记忆,这次活动,正是“静态”故居“活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国家文物局也明确提出,要探索名人故居多种利用方式,提升其服务社会的水平。各地的名人故居开放、利用情况如何?三地记者在北京、上海、乐山进行了走访。

  ——编 者

  1月11日,记者分头出发。

  北京,丽日晴天。记者乘公交从阜成门内站下车,远远就看见马路对面的胡同口,立着醒目的路标:鲁迅博物馆。步入胡同,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座复古门楼,那便是北京鲁迅博物馆,而故居就在博物馆里面。

  上海,一幢独立式三层花园洋房掩映在武康路的林荫间。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居此处,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著名的《随想录》就在此诞生。下午,有不少参观者拖着行李箱慕名前来,工作人员站在门口,为大家发放免费的参观券。

  乐山,时虽寒冬,但正午的阳光,却为行走在文豪街上的记者带来了些许暖意——这条位于乐山市沙湾区的毫不起眼的小街,之所以拥有如此大气的名字,是因为120多年前,文学家郭沫若出生于此。如今,附近多条街道的名字也带着郭老的诗意:天市街,即来自《天上的街市》,女神街则出自《女神》诗集……在文豪街的中段,郭沫若故居古朴无华,黑漆木牌金色大字下,不时穿梭着慕名前来的游人。

  利用方式类似,游客人数却冷热不均

  时光荏苒,大师不在,故居仍存。原汁原味的故居格局,陈列名人生平资料和展品,是这几家故居共同的特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需要特殊保存或文物保护级别很高的展品,故居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他们都力图保持原貌。

  在郭沫若故居的大院左侧,是他诞生的房间,右侧是婚房,院落内的其他房间,经修葺和整理,均保持了较好的原貌。院落里侧是郭沫若念家塾的房间,一座孩童时期的郭沫若与启蒙老师沈焕章的雕像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老师在苦口婆心地讲解,可顽皮的小沫若,却捂住耳朵不耐烦,因为聪慧的他,早已学懂了老师的讲义内容。

  “只要看过一些名人故居就会发现,房屋布置都差不多。”一位游客直言不讳,但他之所以爱逛故居,是因为不同的名人故居能带来不同的文化感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他告诉记者,读过鲁迅《秋夜》的人,枣树就一定会在心底生根。这次无缘见到枯死的枣树固然遗憾,但庭中两株鲁迅亲手植下的白丁香,算是给了他一些安慰。之前在老舍故居,看着院子里的大金鱼缸,他就在想象着老北京人的养鱼趣事。

  国内不少名人故居,只有“孤零零”几间房屋。而来鲁迅故居游览的游客,不仅能看鲁迅当年住所,还能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更多珍贵的资料和展品。从河南焦作来京旅游的张女士,一到北京径直到了鲁博。尽管背着硕大的旅行包,她仍拿着笔记本,边看边抄。“我是鲁迅的忠实读者,这里有很多书中看不到的东西。我想抄些资料给孩子看。在故居抄,意义不同。”

  因为当天没有团体游客,零散进场的游客,让偌大的展厅显得有些空荡荡。一位专注看展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叫葛旭初,来自绍兴,今年70多岁,退休前一直从事文保工作。“我就出生在绍兴鲁迅老宅附近,来北京当然要来这里看看。”

  在赞叹北京鲁博展品丰富的同时,葛老先生热情地邀请记者去绍兴鲁迅故居看看,“但你千万别挑周末,那里已经是热门旅游景点,人太多。”

  冷热不均,的确是当下名人故居的生存现状。根据记者走访当天的统计显示,北京鲁博有201名游客,乐山郭沫若故居迎来上千名游客。而在绍兴鲁迅故居,每年接待的游客则超过200万人。

  文化活动并不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却不多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里,陈列着郭老的各种著作。后花园西边,诗集碑廊镌刻着他为人熟知的诗句。正当记者默念时,工作人员插了话,“你喜欢诗吗?这里时不时有郭老的诗歌朗诵会,有兴趣随时报名啊。”原来,每当本地或外地的诗歌协会、郭沫若研究会或当地中小学办诗歌朗诵会时,就有很多文学爱好者赶来,以诗会友。

  一位当地参观者得知记者是外地人,便热心地介绍,每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诞辰,故居会办他的作品展,元宵节还有灯谜活动。“都是与郭老作品有关的灯谜,你只要看过他的作品,怎么也能猜对一两个。”中午过后,一场书画比赛在后花园开始了。由于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留下了独树一帜的“郭体”,现在每逢周末,都有书法爱好者来到故居,一起临摹郭老书法,切磋技艺。

  既然是文化名人故居,自然少不了书。博物馆展书,读者服务部也卖书。在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著作和一些文化衍生产品是游客最喜欢的纪念品。在故居对面的鲁博书店,张女士买了本1953年出版的《华盖集》,“这是鲁迅在故居里写的作品,是挺贵的,但版本难得啊。”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在巴金故居,供游客免费领取的导览图上,巴老的素描和竖写的题签让人过目不忘。工作人员不时提醒游客,离开故居时别忘了到游客服务中心盖章留念。在那里,故居订购了不少巴金作品供参观者购买,其中不乏市面上难寻的版本。

  “作为关注名人故居、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还是有兴趣参加故居的活动。”一位参观郭沫若故居的学生告诉记者,现在还是缺乏了解故居的途径。“来了才发现活动很多,但故居没有网站,活动信息不好查。”

  文化是故居的魂,静心感受才能发现价值

  传承文化精神,让来访者感受名人生活,文化才是故居的魂。

  这几座文化名人故居,可谓“无处不是书”。

  在鲁迅故居,客厅迎面就是一面墙的香樟木书箱,这是鲁迅从绍兴老家搬来的。在巴金故居3楼储藏室,全是一排一排的大书架,里面密密的全是珍贵的中外文版本书,涉及了世界各主要语种,甚至有很多冷僻语言。这些书刊,大部分是巴金一本本淘来,记者甚至在里面,找到了一本古老的《袖珍音乐小字典》。

  “逛故居不是讲解员讲、自己看,就能看得懂、看得透的。”鲁博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博物馆的展览就是突出重点、让人大致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个把小时的游览,的确难以发现真正的文化价值。

  巴金最后的书桌,是一个特制轮椅的横板。在轮椅上,他编校完成译文全集,并写下代跋,还写了怀念曹禺和郑振铎等友人的文章。有参观者忍不住评论,“这些老一辈的大作家,心沉得下来。现在的人太浮躁,写不出这么多好东西。”

  “在故居,哪怕只有一件展品、一个细节能够让我有所感,有所悟,就算不虚此行。”谈及参观所得,一位老者感叹,生活节奏这么快,静心发现、感受这些文化,是越来越难了。

  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来的人却不多?这是张女士的疑问。

  在离开故居时,她告诉记者,鲁迅走了,枣树没了,可别让故居也“空”了。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