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公元1084年北宋诗人苏轼贬谪后写了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最后这句流传千古,被无数人引用,近日推出新作的知名学者于丹也相中了它,把它作为了新书的名字。不过与苏轼历经沧桑多少有些消极不同的是,于丹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一种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晚报联手出版方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公司赠出3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新浪微博@燕赵晚报文娱部,关注并转发相关信息,说说你印象中的于丹。
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著有《于丹心得》系列、《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并多次再版,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于丹暌违3年后推出的新书,书中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值得一提的是于丹首次以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阐述她对爱情、婚姻、旅行等主题的解析和看法。她还提到自己童年时不善言谈,跟同龄人比并非出类拔萃。对此曾就读于名校北京四中的于丹自称“好学校的一个坏学生”,文科班28个学生里她的综合排名最好时是第22名,“只要你有信念,只要你对自己一直抱有信念,给你鼓劲,而且你活得真诚一点,不必着急把自己复制成盗版,你这样一点一点用文字镌刻着,你镌刻你的彷徨、你的艰辛、你的羞愧、不甘、无助、不愿意在人前流出的眼泪,和你心里没有被眼泪浇灭的那个真自我的梦想,你这么跟自己说着、聊着、鼓励着,很从容地慢慢地走,每一步都会比前面好一点。”
在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等多种身份中,于丹更愿意称自己为“行者于丹”,行走对她而言不是休闲和度假,而是生活方式。于丹告诉媒体她很小时就跟着父母一起行走,小时候她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父亲就带她去北海公园,背着她在红花绿树间奔跑,告诉她“以动写静”的巧妙。“他用行走的方式教会我很多,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人在行走中会获得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了解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拿着手电筒闯沙漠的故事,那都是20岁以前的经历。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走在路上。”
《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从西子湖畔,到大漠敦煌,从宁静古城到国际都市,于丹把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和事流诸笔端。她相信:“所谓行万里路,人走过万水千山,才能邂逅不同的风景、邂逅的民风民俗,最后邂逅真正的自己。”于丹表示,这本书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段总结。对于有人将她的著作归为“心灵鸡汤”,她表示:“我之所以写这些文章,是因为我从小有记日记的习惯。很多比较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个人生活感悟都被记下来。现在有了出书的机会,有跟更多读者交流的机会,我觉得何乐而不为呢。”
就比如说人物传记的书写,是找到人物横断面的写作方法,不是流水帐,而是放大了人生命中某些细节,或者说某些最重要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些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杜甫去凭吊诸葛亮的时候,看到蜀相丞祠的时候,怎么概括这个人呢?他是两句诗14个字,他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他的出山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不是个人的恩怨得失,而刘备刘禅,辅佐的一两朝,一朝开,一朝济,14个字说尽他的一生。他的结局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就回到了今天,他就是这样来写人的。
杜甫去凭吊王昭君,他写的那种心情“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他找到这个地方以后,忽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呢?也是两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个女人生的时候,一半在紫台,在汉宫住的地方;一半离去,一生与大漠孤烟相邻。今天留下荒草,草色不肯老去,这就是她的生与死。这个人今天依稀能听到什么,能听到夜里环佩叮当。要写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道具,所有的古画里面,昭君都会有琵琶,这是她生命中的道具。
或者把这个人某一个场景呈现出来,比如说李商隐写《马嵬》。《长恨歌》是一种说法,可是《马嵬》写得多精彩,当时李商隐的对仗,为什么用文言,用诗词有这个味道,两联对得特别工整,叫“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是一个时刻,这是一个生离死别凝结了他一生感慨的时刻。李商隐模拟这个女子最后离世的心情,在他眼前出现了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现在,此日六军不发,不诛杀杨国忠兄弟,不再护驾了,这就是此刻。回想起当时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两心相知的密室,我们曾经笑话牛郎织女一年才能见一面,恩爱,生死不分。什么是文言的魅力?“同驻马”对“笑牵牛”,很工整,但是这样的两个境界。
有的时候我是闲着没事读一点古文的。今天的东西就是怎么看没有当年的简约和碰撞,什么东西能够读到你心头轰然一震,你的泪水情不自禁就涌上来了。我说这是好的传记,他能够把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瞬间呈现在那里。我觉得大家别拘泥,我读这种传记,只是读古人的,现代人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传记,你也可以学到他的写作方式。
我读法国的传记叫《真相与传奇》,去年作家出版社翻译成了中文,因为书的扉页上印着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去世前三天对阿德里昂说的一句话,她说有谁知道我生命的真相,如果你知道,那请你告诉我吧。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作为导引放在最前端,这个女人的一生多么精彩,精彩绝艳而痛苦挣扎。她拍电影,她酗酒,她抽烟,晚年变成了臃肿、肥硕的样子。她一生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跌荡的爱情,最后一个从大学时代追随她的小伙子,大家都认为是她晚年最忠诚的情人,确实是这个人安顿她所有的事情,但他是同性恋,杜拉斯最担心的怕他勾引他的儿子,无论她的事业还是情感,太复杂了,所以在临死前两天,能说出的就是这句话,有谁知道我生命的真相,如果你知道,就告诉我吧。
我在掩卷的时候,就在想,我们走到暮年,走到最终心事难以真正数清楚的时候,我们真要想落笔自己传记的时候,打开第一个问号,一定是这句话,有谁知道我生命的真相。我们会想起生命中那样惊心动魄、永不磨灭的瞬间,那些瞬间的自己真的真实,所以叫《真相与传奇》,我理解这个名字。外人看杜拉斯是一个传奇,而只有她知道她的真相。传奇是辉煌的,真相是痛楚的,痛楚与辉煌把她交织成不同凡响的女人。这是好的传记,好的传记一开始让人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要找到一种叙事的方法,不要让它变成平淡的是流水帐,一定要找到历史上某些大坐标的焦点,也就是说好的传记是小人物的大命运。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他的生命个体中折射出来整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就不会显得有那么大的意韵,而跌宕起伏的东西要写得云淡风清,用淡笔写大事,写细节舍得泼笔墨,反向思维的东西,会让传记很有力量。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于丹认为,按照读者的喜好写书,才是最大的失败,就像她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之,写作就该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将写作步入俗流是写文章的最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