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29岁便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副教授,近年来所教学生在国内外获奖达20多人次。她曾被钢琴泰斗保罗·巴杜拉·斯柯达赞誉为“能弹出作曲家灵魂的少数年轻钢琴家”,被德国权威媒体称为“极富感染力的中国钢琴家”。她曾在2011世界大运会艺术节上举办了“袁芳钢琴多媒体独奏音乐会”,曾与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吕嘉、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欧汉·沙列尔等合作,与国际著名歌唱家布莱恩·蒙哥马利举行“冬之旅”艺术歌曲巡演音乐会,并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首演新作品,充分展现出中国新生代钢琴家的出色天赋与实力。
袁芳的演奏曾受到《南德意志报》、《多瑙信使报》、《新日报》等德国媒体的高度评价。《慕尼黑水星报》称她的独奏会是对城市文化生活的贡献。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报、音乐周报、中央电视台等都曾对其进行过专访及报道。2010年,袁芳被中国残联授予“中国阳光爱心大使”荣誉称号。她曾参与编写《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曲目库》等教材,在《钢琴艺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微博),音、视频专辑《穿越阿尔卑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
以下是袁芳对古典音乐的独到见解:
德国求学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古典音乐
袁芳高中毕业后赴德国求学8年,师从当代最著名的德奥派大师格哈德•奥匹兹,成为他的第一位中国弟子,并获得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的双专业博士学位。她表示,德国的求学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我真正领悟了什么是原汁原味的古典音乐,我感受到了音乐的本原,知道它的根在哪里。我去触摸、学习、研究它,并更加知道它的可贵之处在哪里。我非常喜欢听一些古典音乐,德奥音乐作品带给我很多感动,它正直、善良、勇敢、坚韧,并且能够让我反省自己,建立起一种哲思的、思辨的思维。”
谈及自己的老师哈德•奥匹兹,袁芳的夸赞毫不吝啬。“他是现在活着的德国钢琴家里最伟大的。他可以任意和现在很棒的指挥家、作曲家沟通作品,对它们的版本、出版、特点、录制,甚至背后的故事都有很多掌握。他对宗教、哲学、文学,甚至绘画和建筑,都有丰厚的学习。这些注定他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一个大师,我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特别宝贵的东西。”
古典音乐可以让人心灵安宁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的意义”的提问,袁芳表示,音乐是一种精华,是一种几百年被人认可、并且能够流传下来的和谐的价值观。“对古典音乐要试着去听,不要让它只变成自己这一刻的享受。当然如果这一刻你很享受,感受到激动、害怕,或者开心、安慰,那也很好。但如果你能够持续听,就会感觉到音乐带给你一些思考。音乐可以重复、长久地住在你的心里,可以让你心灵安宁。”
袁芳强调,“有人说音乐让自己获得平静的愉悦,有人说音乐让自己听到着迷。对于我而言,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古典音乐本身尤其是现场的魅力是任何一个人这一生一定要享受的一次旅程。”
古典音乐现在被很多父母选作胎教教程。针对此种现象,袁芳谈到,“大家虽然一知半解,但总认为古典音乐是好的东西。很多父母拿它来做胎教教程,是想让孩子在胎腹中就开始培养好的性情,长大后能淡定地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往深里讲就是将音乐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注入到孩子心里。”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结合
袁芳曾与祖宾•梅塔,劳伦斯•福斯特等国际指挥大师合作,与以色列爱乐乐团、伦敦BBC交响乐团、马赛爱乐乐团等国外知名乐团合作。国内王健、吕思清、秦立巍等音乐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也是她的合作对象。她常年接触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袁芳看来,中国有非常丰厚的文化,也有很多好的音乐。“我学习西方发源的乐器,使用西方的技巧,演绎西方的作品,发现西方的文化和音乐可以结合得很好。但我们是中国人,有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就像每次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发现由于对自己的国家有体会,对她的过去、历史有体会,会把这种音乐体现得很自然,好像这就是自己血液里的东西。慢慢地,我觉得这两种优秀的文化,为什么不可以碰撞、结合一下?这就是我在不断摸索中的一个追求方向。”
“在西方化融入的同时,需要我们理解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用合适的技巧演绎本民族的作品。我们有很多伟大的作曲家,甚至以前就有很多很好的音乐,需要把它们体现在钢琴这样一个西方的载体上面。” 袁芳补充道。
音乐对现代审美的影响
袁芳认为,“现代社会有很多繁杂的东西,比方说一些道德标准的沦丧,甚至是对美与丑不知如何追求。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影响和导向。”
她说,“有一些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就像中国诗词,表现了中国的古典美。为什么它是美的?因为它凝结了很多高度的思想,背后蕴藏的是生活的美,这个美能带给人们现实生活的享受。在这个社会,大家对美有不同的定义。那我想我所知道的这一种美(指古典音乐),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人们了解古典音乐及音乐家,了解音乐背后最终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