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凝练的线条、和谐丰富的色彩以及各种迥异变形的结构……既充斥着一种向着远方的张力——时间无限、空间无限;又以一种似真非真的格调折射出神秘的隐喻。日前,已届耄耋之年的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卡隆的51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既开启了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的大幕,也吸引着中国观众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卡隆是法国的油画家和雕塑家,1932年生于费冈姆,后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61年至1964年,他在罗马法国学院旅居学习时,与时任院长的巴尔蒂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67年,他成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授,并在那里一直任教达30年之久。在学校,他是少有的坚持讲授象征绘画风格和现实绘画风格的教授。1990年,卡隆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的作品也被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此次展出的作品,尽管不能代表卡隆一生的艺术成就,但从中足以管窥他的艺术及思想。
儿童与风景是皮埃尔·卡隆笔下最常见的主题,前者的“纯真”与后者的“本然”构成了他艺术的主调。但主题似乎并不构成卡隆艺术的吸引力,其艺术吸引力真正在于,他极力寻找一种思想和视觉形式之间神秘的平衡——融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却又不露现代文明的痕迹,以暗含无限、永恒概念的形式叩击人们的视觉,以某种象征来代替叙事性描述。他笔下的儿童不是完全生活化的,风景也不是完全自然状态的,它们都如有思想一般,梦幻而神秘、奇特又熟悉,在自我言说中实现着与观众的对话。
身处当代,卡隆却未完全卷入法国当代艺术的漩涡。卡隆的绘画既综合了雕塑的味道,又直追现代主义的步伐,并溯及人类遥远的记忆。纵然他的肖像作品多为小幅作品,但小中自有天地。他以朴拙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强烈的轮廓线,这似乎可见高更的风格;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隐现几何构成,这似乎可见立体主义的影响;雕塑般的面庞和躯体使得形象率直有力,这似乎可见塞尚的痕迹;静而神秘的风格又似乎与巴尔蒂斯相通……卡隆最终舍弃细节,在朴拙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图式。
卡隆作品中的美又并非是混沌的,也不完全是浓烈的主观情感,还有着理性的一面。色彩的严谨,空间的节制,不但没有弱化画面层次之间的震颤和韵律,同时又不难发现,在一张张稚嫩的童颜上和充满生机的风景中,获得一个个生命的萌动,在笔触与色彩的混合中显示着画家所倾注的心力,看似轻松的画面另有一番味道。
卡隆的挚友、法国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曾对中国观众说:“我不得不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而时下的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无疑,艺术,重要的还是要实现与人视觉和心灵的深层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