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大银幕为什么缺少“好故事”?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3-01 20:43
  • 字数:4321
  • 人气:115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一步之遥》公映之后,评价分为两极,有人认为电影有深意、表达手法有创新,而很多普通观众则认为这部电影不知所云、华而不实。票房的表现也让姜文不得不承认自己“任性”了。实际上,惨遭票房滑铁卢的“大牌”电影,近年来比比皆是,这些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短板——故事性。随着电影工业日趋完善,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知名演员和知名导演就一定会有好票房的年代一去不返了。那么,在观众对好故事日益渴求的今天,我国电影工作者为什么还是把不好“故事”的脉呢?电影应该如何讲好故事呢?这个“好”的标准又在哪儿呢?

  《一步之遥》引发的讨论

  讲好故事和抒发情怀哪个更重要

  姜文的影迷兼电影爱好者续萌对记者说,最初她抱着极大期待走进电影院,但收获的只有失望。时隔一个多月,她努力地回忆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好像什么情节都想不起来,只记得白花花的大腿,漂亮的舒淇漂亮的周韵,姜文带着假牙一口天津腔……画面挺绚烂,舞台挺美。但这是一部电影,不是歌舞剧;这是大银幕,不是百老汇,故事情节才是一个电影的灵魂,没有高潮,处处人物矛盾,结尾让人莫名其妙,口碑差也是有原因的。

  朋友跟续萌说,姜文那么有才那么有情怀,肯定里面有隐含的深意你没有看出来。这自然,他没有一部电影是能够让人一下子明白其中深意的,都是后来慢慢揣摩,或者经网友慢慢点拨才明白过来。那些点拨正确与否放在一边不说,至少故事讲得都不错,有嚼头。可是对于《一步之遥》,续萌说:“我能把其中的故事情节阐述明白都费劲,还谈什么情怀?”

  她说: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讲好故事和抒发情怀,到底哪个更重要?既然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是一门大众艺术,那最最基本的得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让观众能够走进电影院,要么图一乐,要么当头一棒被惊醒,先把故事讲好了再把情怀慢慢抒发。而姜文这次,第一步就没有做好,满满的都是情怀,可是我们不需要这些,我们就想看你畅快淋漓地讲个好故事给我们,口碑差了,观众都没有欲望进去看电影了,再好的情怀又有谁来听呢?别为了情怀而情怀,讲好故事才是真。

  某电影学院电影专业学生高晴则持有不同看法,她谈到《一步之遥》设置了第一人称的旁白,整个故事由姜文饰演的马走日娓娓道来,从马走日不紧不慢地说出第一句台词开始,就已经向观众昭示,这是一部“重”节奏的电影。不少人说这部片子太拖沓,边角余料太多,有些和主题无关的片段,在制片的后期就应该剪掉。可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评价一部电影形式是否有问题,是否该回归到影片的内容去讨论呢。蒙太奇是电影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镜头画面的拼接、组合,让观众自己领悟导演要表达的思想。但是,如果蒙太奇效果被应用到传媒领域乃至参与到历史的记录中来,就是十分可怕的。今天传媒的“想当然”,一个“蒙太奇”的运用,在明日之人看来都会是真真实实的历史。而这部电影,姜文把很多该剪掉的废品也一起用上,就是为了不让影片过于“干净利落”而失了真实。为了表达“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主题,姜文必须讲一个不被“打扮”的故事,必须讲一个不被过度“剪辑”的故事。

  当然,姜文也并非没有自己的问题。高晴觉得《一步之遥》的宣传是有问题的,他在影片宣传的前期不应该强调这部戏是《让子弹飞》第二部。众所周知,《让子弹飞》是姜文最贴近大众的作品,此种宣传方式,让不少人一度怀着娱乐的心情去看电影,却没想到姜文想要讨论的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是聪明如姜文,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部新作和《让子弹飞》的风格有着天壤之别。到底这种宣传策略是姜文有意为之,还是为了收回成本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就不得而知了。

  观众需求已发生转变

  导演和制作公司能否顺势而为

  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大导演或是大制作公司作品,却把不准观众的脉?

  天津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教授杨爱君表示,一些有经验的大导演,之所以会时不时拍出一些普通观众“不买账”的作品,其实不是他们把不准观众的脉,而是不愿“把”。为了艺术追求风格、为了新鲜感,很多大导有时会不想按照常理和电影规律出牌。电影是具有艺术性的,但是从诞生那天起,电影就是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的,尤其是放到电影工业的语境下,放到电影院线公映的影片,就是一件面向大众的商品,如果一味追求自我表达,不考虑观众和投资人的利益,也的确是“任性”了。

  面对同样的问题,北京华夏大视野影视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剧本顾问樊苏华认为,大家对于电影的认识五花八门,有强烈艺术风格的导演不会轻易改变风格,不会轻易听得进去其他意见。我国电影一直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掌握主导权,他决定了什么样的故事能吸引观众。上上个十年“冯氏电影”独占鳌头,这除了与冯小刚个人能力有关以外,也体现了时代特征,冯小刚的电影和崔健歌曲表达了一种“愤怒的时代”。而随着时代变化,情怀区间也发生了变化,2012年到2013年,从《失恋33天》到《泰囧》的大热,情怀区间转到“普通人的温暖情怀”,是对于城市压力的一种释放。《泰囧》因为有了“王宝”这样的人物,猜中“情怀点”,扩大票房范围,让很多大城市打工人群也走进电影院。这种“情怀区间”和好莱坞电影发展不谋而合。从现在情况来看,某些执著于“精英”层面的大导演不能完全直面时代的转变。

  同时,一些“强势”的民营影视公司普遍不是特别重视剧本的创作。比如博纳国际影业集团董事长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三条腿”理论,即剧本、明星和导演撑起一个电影项目,这是个正确的理论。但是他强调,根据多年经验,“三条腿”中只要能“两条腿”站得住就可以,只要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实力很强的导演,剧本如果在讨论时并不成熟,也可以用其他两个元素弥补。比如《白发魔女传》故事很差,槽点很多,但是有范冰冰和黄晓明两个“大腕”和知名导演,整体没有赔钱。但是,这样的电影放走了最宝贵的增值部分——故事。比如电影请大牌导演、大牌演员、精致布景,投资一个多亿,卖了三五个亿,没有赔钱,甚至挣了一两千万。可是后面通过一个好故事就可以“干赚”的成分都白白损失了。虽然观众可能一时被大牌明星吸引。但好的剧本好的故事才是能成就好电影、吸引观众的根本,比如像《泰囧》这样的电影,开始的票房一般,靠中后期的口碑累积,票房成波浪式上涨。

  不难发现,一些影视集团虽然做得越来越红火,收入越来越多样化,但从“制片收入”来看是逐年递减的。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对于编剧的不重视,也是目前电影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编剧的薪金就可见一斑,除了少数大牌编剧,一般编剧的平均薪酬要远低于演员和导演。此外,如今中国影视工业突飞猛进,一些制作公司为了赶进度,越来越多地采用编剧团队的模式来编写剧本,给编剧的创作时间也很短,“萝卜快了不洗泥”,仓促之中,容易造成一些影视剧本质量低下。在剧本完成后,剧组也经常为了协调各方利益来修改剧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编剧难以把握剧本内容。

  例如,《一步之遥》编剧有九人,分别是姜文、郭俊立、王朔、廖一梅、述平、阎云飞、孙悦、孙睿、于彦琳,这样的阵容让人对它的故事充满期待。但事实上,《一步之遥》公映之后,故事却成了它最遭诟病的短板。编剧多反而使电影呈现一种无剧本的状态。同时,首映会现场,不少演员还对该片在现场屡屡改剧本“吐苦水”,舒淇表示自己被改得台词都根本背不下来,对此姜文解释说自己只是在现场做了一些改动而已。文章接受采访,他一开口就说自己“有点晕”,“说实话现在对于电影的故事还不确定,因为拍摄时的剧本常常更改”。

  曾有人说,如果把拍电影比作一场战役,剧本就是一个剧组的令旗。那么,编剧无法控制剧本,令旗每天都在换,甚至是东拼西凑的,这场战役又能有几成胜算呢?

  好故事必须有主题

  思想艺术要让观众“跳一下能摸到”

  影视剧需要一个好故事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影视剧产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很多影视剧投资人和制作方并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的故事来投资和立项,因此经常遭遇票房和收视率滑铁卢。那么,一个有可能成为优秀电影的故事应具备哪些特质呢?

  作为一名“剧本医生”,樊苏华说:已故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著名戏剧电影理论家约翰·霍华德·劳逊曾经提出,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是因为故事从开端到危机高潮就像一个议论文,不是生活中正常的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链条,故事发生的起点到必然发生的危机高潮部分必须有同一性在起作用。每一个场景和整个影片都像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都有必然的指向性。好的故事会有清晰的主题思想,讲得不好的故事没有主题思想。另外,故事应该围绕一个主人公主动性的选择来展开,在故事开端主人公会遇到人生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伤害。所以必须主动解决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做法推动故事的发展。

  用专业理论来说,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压力系统的构建,把压力牢牢锁在一个人物或者有多个人物组成的复合主人公上。比如郭敬明《小时代》四个女主人公实则是一个人,走出校园后面临的问题,四个人欲望动机完全一致。《天下无贼》为什么会成功,故事结构非常好,故事开端交代情绪,引人入胜,让观众想要了解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围绕主人公展开时,可以看出刘德华饰演的王薄是真正的主人公,这个角色承担了所有的戏剧压力。故事的“激励事件”也非常明确,刘若英饰演的王丽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想脱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对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怀疑自己和王薄能否当好家长,因此心情非常复杂,而王薄对这些无从知晓,两人在途中几次发生矛盾。这种故事虽然观众不明白“压力体系”,但是结构清晰,让观众一目了然。相比较,《一九四二》不是围绕一个主人公,它表现了历史恢宏的时间,故事比较分散,这是它遭遇票房滑铁卢的原因之一。

  此外,像冯小刚电影《大腕》虽然故事同样精彩,但是似乎一开始观众处于“观望”的态度。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观众和西方观众的审美还是存在差距,例如,有的片子在北美市场口碑很好,但在国内反响平平,反倒像《环太平洋》这样在北美市场遭到吐槽的影片在中国卖得很好。像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和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都让中国观众“愣神儿”了,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大众关注,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好评向社会扩散,是有一个成长的空间的。看电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观众互相影响,观众也在成长。

  杨爱君在谈到好电影的标准时表示:电影工作者对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所追求是正确的。好的电影,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但又不能一味迎合,因为这样不但无利于提升观众的审美,流于媚俗,而且观众看多了也会反感。但是,一部可以赢得市场的好电影,必须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入观众可以理解并被其吸引的故事之中,故事是基础,其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上升到一定层次,这个层次又不能离观众太远,要让观众“跳一下可以摸到”,也就是经过思考和琢磨可以领悟。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