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味的道》:笔下的美味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3-03 19:45
  • 字数:1013
  • 人气:93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吃家,起码要看这个人是否喜欢去菜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细嫩之肉或新鲜之蔬是否会激动不已,并能当场搞定晚餐桌子上将献给朋友们的创新菜肴。

  食材的挑选,应当是完成一桌美味佳肴的重要前奏。它的鲜活或死硬,细嫩或粗老,野生或家养,季节或反季节,会直接妨碍滋味之词,能否抵达味蕾花开的诗章。正如袁枚老先生所说,一桌上好的饭菜,买菜的功劳要占四成,炒菜的占六成。

  面对名目繁多的食材,如今我们几乎无从下手。动物都是人工饲料养的,蔬菜基本都是反季节的。就拿袁枚老先生推崇的皮薄且无臊味的猪肉来说,从前我们吃的几乎都是一年左右出栏且喂米糠和野菜长大的猪,其肉质自带“味精和香料”。那时常常是张家炒出来的回锅肉之香,飘过夕阳余晖照着的小巷,让李家一屋人突然闻到之后直吞口水,并自言自语:又是哪家人吃肉了。

  现在烹调肉或鱼,猛加大量的鸡精、味精、料酒、花椒、辣椒以及各种名目的酱,就成必需的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从之前引起很大反响的《民国吃家》到这本《味的道》,二毛以诗人和美食家的双重身份,一直在美食和写作领域践行着这一原则。他一直在味的道上寻寻觅觅,探求味与道的真谛,并将饮食之道用诗歌、哲学和情趣调味,最终成就此书。

  这本《味的道》,巧妙地对应了袁枚的《随园食单》,沿着《随园食单》的脉络,解读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探寻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时也远眺一下今天的“味”与那个时代的“道”之间的距离。

  二毛说:“其实味道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道’本身的,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这个‘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因此,在二毛看来,“味的道”中,“味”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人为的味,比如如今常见的反季节食品、农药化肥催熟的蔬菜等,这类人为的味,使得食物失去了真味;第二个就是自然的味,这才是食物的真味。而要获得食物的滋味和鲜香,需要有一个自然过程。这个过程从我们取得或者种养食材的时候就开始了。而我们获得它的过程就是一种“道”。可现在我们讲味道,很多都只是有味而无道了。

  《味的道》是二毛用特有的方式对食物进行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将现代人对美食的乡愁臆想和怀旧风潮、将无所出处的对美食原乡的焦灼、将现代流行美食文化的写作,都带入了更深的层面。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