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甘肃陇南市竭力抢救白马人文化,整理《白马大词典》

  • 编辑: 明月公子
  • 发表于: 2015-03-10 21:08
  • 字数:1769
  • 人气:1225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35日,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甘肃文县开幕,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重现了白马人古朴原始的生活情景。这是近年来当地首次隆重推荐其民俗文化旅游。

  生活在陇南文县白马河畔的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称“白马藏”,依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其“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陇南市长陈青致辞时介绍,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其民俗习俗和独特文化通过口授代代相传。白马人的服饰独具特色,民间歌曲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瑰丽神秘,其节日文化活动更是异常隆重热烈,这些都是白马人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食粮。

  陈青表示,举办第一届中国(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旨在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要求,围绕甘肃“文化大省”和陇南“特色文化大市”战略目标,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挖掘、保护和传承白马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陇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陇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昉介绍,是次旅游节由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文县委、文县人民政府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民协、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文联的大力支持和中国文联的积极指导。她说,这次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也将标志着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和文县“特色文化名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陇南文化旅游事业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在开幕式上,大型白马人民俗文化歌舞剧《白马印记》表演共分序篇《古歌》、上篇《生命》、下篇《虔诚》、尾声《狂欢》四部分。演出以反映白马人历史文化为主线,以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为目的,用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手法将传统歌舞元素进行提炼式的重构和创编,在还原白马人传统生产、生活、婚恋、宗教仪式场景的同时,以诗化的意境再现他们“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世界,在对生命的哲思氛围中,让观众全方位的感受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部族别样的魅力和不灭的灵魂。

当日,甘肃省文化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长董义平代表文化部向文县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牌;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向文县授“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之牌。文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

近日,甘肃陇南白马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邱雷生指出,陇南历时8年调查研究白马民俗文化,并抢救白马人语言文字,目前搜集整理出18000余条白马语词汇,正在编写《白马大词典》。

      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称“白马藏”,主要生活在甘肃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1.4万人。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

白马语言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语言学专家考证认为,“白马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是“从古羌语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近的支系”。

邱雷生说,《白马大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语言学专家孙宏开主编,通过走访甘川两省白马人聚居区搜集整理,用国际音标记录,并编写了《汉语拼音方案》,将来使懂拼音的人就能读出白马语。

 “白马语言流失十分严重,文县境内8000余人,目前会说母语的不到一半。”邱雷生说,地处大山深处的铁楼乡相对封闭,保留了白马人原始古朴的民俗文化和语言,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很多白马人基本不会说白马语了。“年轻人在外上学、打工,普通话学得快,但对自己的母语不感兴趣,并未意识到自己特有文化的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陇南市官方开始注重保护白马民俗,编排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重现白马人原生态生活场景。并且,今年元宵节首次重磅推介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包括“迎火把”、“池哥昼”、“火圈舞”在内的多种传统民俗。铁楼乡白马山寨里的白马人亦突然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文县文体局局长高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马大词典》出版以后,将来希望在学校推广,给白马小孩教他们的母语,传承和保护白马语言文字。

第二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在文县举办,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等20多位专家学者探讨如何挖掘和开发、利用白马民俗文化,传承好这一独特的民族瑰宝。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