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通水不易 转型更难

  • 编辑: 纪黎初涵
  • 发表于: 2015-03-12 22:48
  • 字数:1055
  • 人气:911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全线通水,作为一项浩大的世纪工程,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一库清流永续北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在此前相继关停了1000多家污染企业,有效地改善了水源区及干渠沿线两侧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水质的安全。

  为切实保护一库清水而关停千余家污染企业,一方面体现了当地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过去这些地方产业结构粗放和落后的问题。可以想见,千余家企业关停的过程肯定是非常艰难,甚至是痛苦的。

  自古以来,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的一些地方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仅丹江口水库周边的40个区(县)中就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正因此,就容易理解这些地方的政府和群众“发展欲望强烈”的心情。

  发展,本无可厚非。作为对水源地人民群众为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而作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回报,国家应当出台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必要的鼓励和扶持,以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有,从保障社会公平、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让水源区和干渠沿线的相关地方政府、群众守着一库水源不发展,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那么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应该如何发展?

  毋庸讳言,在过去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粗放型、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已经让一些地方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通水前千余家污染企业的被迫关停已经说明这一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当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从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大局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相对于通水之前的污染企业关停,“后通水时代”水源区及沿线各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恐怕是一项更为重要、更为长期的任务。

  如果说,为保水质,之前所采取的关停举措实属无奈被动之举的话,那么,现在的转型则无疑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作为。

  那么,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地方政府要真正转变发展思路,认清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性,切实摒弃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主动适应转型发展环保门槛提高的新要求。

  另外,各地要切实把好水源地、干渠沿线新上项目的环境准入关,以源头控制来取代过去的事后关停。

  再有,国家和省一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关地方发展方向的引导,包括考核指标的相应调整,改变过去政绩考核中单纯重GDP的不良导向。

  要保证一渠清流的永续北送,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作为一项根本性、预防性和长远性的重要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无疑是摆在沿线相关地方政府面前一道严峻、紧迫的考题。(王争亚)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