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胡适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后,大陆曾多次向他投来橄榄枝,希望他回来看看。当时,比较早给胡适写信的是他的老朋友陈垣。
关于陈垣统战胡适的这段往事,已经有很多学者叙述过了。其实,当时的沈从文也曾奉命统战胡适,只是他的文章不符合要求,没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段往事也就被人遗忘了。
关于沈从文统战胡适的事情,马逢华有过回忆。
马逢华是一位诗人,爱好文学,后来成为了经济学家。1949年的某一天,他在清华园游逛,碰见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广田,从李广田口中得知了沈从文自杀未遂的消息,于是就去看望沈从文。一来二去,马、沈两人熟识起来,并有了很多交往。
据马逢华回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有不少人写“自我检讨”的文章,有的还刊布在了《人民日报》上,当时“好像有人示意沈从文、贺麟等人也应该各自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而沈从文却“久久不能成篇”,“多次向熟人们问起,究竟应该怎样写法”。
几周后,沈从文终于写了出来。一天傍晚,沈从文把一份初步写成的稿子给马逢华看。马逢华回忆说:
题目是“给胡适之先生的一封公开信”。五百字一张的红格稿纸大约写了七八张。我没有看内容,就问:“沈先生,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他把声音压低,说:“你不懂。他们希望这样,对外面可以有一点作用。”
马逢华打开了这篇稿子,沈从文在旁边再三重复地说:“物难成而易毁,事难成而易毁,人难成而易毁。”
据马逢华回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说:
中国大陆当前的局面,是由中共领导,牺牲了几百万生命,换得来的。他(按:沈从文)自己过去既没有对“革命”尽过力,现在只要还能对中共有些好处,那么即令把他牺牲进去,似乎也是应该的。以下他就劝胡先生和其他在海外的中国学者们说,国内大势已成“定局”,你们若还存心观望,等候国际局面变化,恐怕只是一种幻想,最好及时回国,来“为人民服务”。
这让我想起陈垣统战胡适时写的公开信。当时,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信中,陈垣描写了北平的新气象,并慷慨激昂地告诉胡适:“你应该正视现实,你应该转向人民,幡然觉悟,真心真意的向青年们学习,重新用真正的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批判你过去所有的学识,拿来为广大的人民服务。”
两篇文章,一个在题目中直呼其名“胡适之”,一个则称“胡适之先生”;一个劝其“应该”如何,一个则说“似乎”“恐怕”如何。与陈垣这篇慷慨激昂的统战文章相较,沈从文的这篇文章明显底气不足。
看完沈从文的这封信之后,马逢华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沈从文这封信写得非常消极,信的主题“似乎成了劝大家同归于尽”,恐怕不容易应付过关,“还不如不写为好”。听了马逢华的意见之后,“沈从文连连摇头,似乎有难言之隐”。由此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当时的精神压力。
当时为什么要用沈从文来统战胡适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胡适是沈从文生命中的贵人。沈从文是小学学历,他能够登上大学讲堂,多靠胡适的帮忙。1928年,胡适在中国公学做校长时,大胆聘请沈从文做大学教师。沈从文第一次上课,见学生人多,非常紧张。原来预备一小时的内容,十多分钟就讲完了。为此,有学生向胡适告状,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到了1940年代,沈从文成了名教授之后,他经常在课堂上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由此可见胡适与沈从文的关系,也可以想见用沈从文统战胡适的分量。可惜,1950年前后的沈从文,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思想还没有“搞通”,他没有写出像陈垣一样符合要求的文章,通过沈从文来统战胡适的策略也就胎死腹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