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孩子们是否需要“黑暗童话”?

  • 编辑: 风轻语
  • 发表于: 2013-08-07 13:37
  • 字数:2831
  • 人气:1477
  • 评论:1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等收入童书引发热议——
  孩子们是否需要“黑暗童话”?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大人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故事往往是浪漫而温暖的。不论是王子与公主历尽艰险走到了一起,还是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无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驱散了黑暗,向心智尚处在启蒙阶段的少年儿童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为他们幼小的心灵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世界。然而,当睡美人醒来后变成了复仇的女巫、灰姑娘需要遭受火刑为因思念过度而病逝的王子殉葬,这些听起来有些恐怖的故事还是人们熟悉的童话吗?
  近期,《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等与原作结局大相径庭的“黑暗童话”被编入《中国经典童话》《快乐宝贝枕边好故事:启迪小故事》等童话书中。在这个新版的“丑小鸭”故事里,安徒生笔下那只永不放弃、通过努力蜕变成白天鹅的小鸭子有了别样的命运:它听完了丑小鸭的故事,却始终坚信自己是天鹅,在遭到鸭妈妈的否定后,这只小鸭离家出走,却不料被一个胖妇人捉到,被做成了一盘烤鸭。故事有些残忍地写道:“小鸭疯一样地挣扎,还狂喊着自己是天鹅。妇人什么也听不懂,只是用力按住它,终于把它宰了。”这个故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再度引发了关于“黑暗童话”这一概念的热议和讨论,甚至触及人们对儿童教育观念的思考。
  “黑暗童话”不容改编经典名著
  传统童话的色彩大多是明丽而单纯的,而“黑暗童话”颠覆了传统童话的主要构成因素,整体呈现出黑暗、恐怖、怪诞等风格特点。产生于19世纪初的《格林童话》可以看作是很著名的“黑暗童话”,这些故事由格林兄弟二人从民间文学资料中搜集整理而成,虽然对培养儿童养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不乏很多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残酷故事,由此折射出很多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在动画电影方面,《鬼妈妈》《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等很多作品顾名思义就知道它们属于“黑暗童话”,甚至可以将其视为成人童话,而非一般的童话作品。与传统的童话相比,“黑暗童话”显得更具现实性,有时还会让人感觉有些恐怖。但它们的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童话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与《格林童话》不同,《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等“黑暗童话”作品并非作者的原创,而是对经典童话作品的改编。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对此举坚决反对。樊发稼认为,名家名作、经典童话不容随意改编,因为它们原本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而且已经广为人知,改编无疑歪曲了作者的原意,是一种恶劣的风气。曹文轩表示,尽管自己没有读到近期这些具体的文本,不便随意评论,但很多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和神圣感觉的经典名著就如同儿童文学的“圣经”,不能对这些作品进行夸张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改编。因为这些名著都是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学财富,不能肆意挥霍或不正当使用,其中的角色形象也不应被破坏。如果作家有高度的创作才华和丰富的创造力,完全可以自己原创“黑暗童话”,没有必要把才能施展在改编名著上。
  “黑暗童话”应给孩子以更多光明
  既然“黑暗童话”与传统童话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它是否真正为孩子们所需要呢?在诗人叶匡政看来,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写一个作品时如果故意忽视恶的部分,是有缺陷的。可能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相对要简单一些,但并不是说一定不允许黑暗的存在,因为对黑暗的直视往往可以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很多童话一味给孩子营造幻想般的美好世界,这本身也存在问题。孩子有了对苦难的认知才会产生同情心、怜悯心,这些不是单纯灌输美好事物所能带来的。人们会记住生活中的问题,避免重蹈覆辙,这才是正能量。人的良知在看到别人的邪恶时会被激发出来,正能量绝对不是如何避开所谓的黑暗。
  樊发稼指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教育”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训诫、耳提面命,而是说要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和审美的方式,给孩子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含蓄的正面引导,使幼龄儿童在思想上、情感上有所感染,这种引导和感染就是教育。由于少年儿童对社会毕竟了解还不深,阅历经历浅,心灵尚稚嫩,因此编织“黑暗童话”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作品总体上要以光明、希望和正能量为主。能否在此前提下写好作品,反映了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主观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孩子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
  谈及“黑暗童话”的好坏评判,曹文轩认为,看一部作品对孩子的阅读适合与否,一个非常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如果这部作品的作者认为他的作品拿回家给自己的孩子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对其他孩子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引导适龄儿童阅读适度的“黑暗童话”
  根据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孩子从小长到大,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稳定、不间断的关切和照顾,婴儿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就是基本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格的基础。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需要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对于“黑暗童话”,家长们也有着各自的看法。
  很多家长认为,“黑暗童话”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摧毁孩子的童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扼杀他们的梦想。因此有的母亲表示,自己肯定不会给孩子买这样的童话书。即便是小孩要买,她也会在讲故事时把结局纠正过来。或许《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作者本意是想增强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这显然不是最高明的方式。然而也有家长拒绝“童话乌托邦”,认为应该让孩子了解危险与丑恶的存在,这样的故事有着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也是可以接受的。孩子们通过这些故事会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现实问题,可以提前了解世界,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获得一个毫无感触的美好结局。不过,如果是那种为了“黑暗”而故意描黑的故事,比如“睡美人”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邪恶复仇女巫等,就不能给孩子看。也有家长提到,童话故事既可以让人充满期待,也可以用悲剧的形式结尾,譬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就是在寒夜中凄惨死去的。关键在于大人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些童话,从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真正优秀的童话会让人心存美好,同时也会提醒孩子别忘了保护自己。因此专家建议,给孩子买书之前家长最好自己先读一读,把好关之后再给孩子看。
  樊发稼坦言,现在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阴暗面”通过儿童文学作品适当反映一下是可以的,但必须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对入世未久的婴幼儿还是应该多展示正面、温暖、阳光的部分,这样有利于他们美好心灵的成长。对于那些负面的内容,在合理的尺度下写给年龄大一些的孩子看也是没问题的,但作品不能把现实生活描述得一塌糊涂、毫无希望,因为这与真实的情况不符,会误导孩子的认知。有专家建议,一般而言至少到孩子上初中之后再接触这些“黑暗”比较适宜。因为此时他们的思维和认识发展已到一定阶段,对于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力和批判性,适度的“黑暗童话”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
  来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07日   王 觅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