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节日复兴的见证者与研究者,我们经历了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过程。2005年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主要传统节日列入国家假日制度。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媒体功莫大焉,报刊、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式,为传统节日回归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氛围。不过,目前大家的感觉是节日似乎在媒体与专家中很热闹,百姓并没有融入其中。只有节日真正回归百姓生活,节日文明才能传承下去。因此,作为研究者与媒体人,目前的工作应是自觉地将传承节日文化付诸实践。
如何实践?就要抓住节日的文化精髓。节日是特定社会的成员为适应与自然、社会、个人内心协调的需要,而在特定时空中以习惯性的模式开展的集体性活动。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因此,节日内涵厚重,形式精彩。对于节日文化的公众传播来说,应该利用当代多媒体手段,让大众参与到特定节日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而在传播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节日的物象。节日有许多象征性的物品,我们应在遵循节日文化本身特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设计,以物象呈现内涵,比如年夜饭中特定的菜肴、社火中的特定道具、清明节的风筝、端午节的龙船制作、中秋节的兔儿爷等。
第二,要重视节日的特定仪式活动。信仰是节日的灵魂,仪式是信仰的重要表达,是节日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节日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围绕着节日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有着特别的社会功能,是特定群体与社会关系的强化与结构方式。如果没有仪式活动设置,节日的内涵、节日的形式魅力就无从展现。因此,节日气氛的营造与节日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节日仪式。仪式本身也是文化创造,是文化遗产,它是不同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达与传承方式。我们只有理解了仪式的真正内涵之后,在传播中才会抓住关键。例如在电视拍摄过程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仪式的神圣性与内在力量之后,才能用心将这种感受通过电视传递给受众,从而实现传承。(张
明 萧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