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月儿履行她与刘星的“约定”,没有回家团圆,而是陪刘星在生产队过除夕。不过,不是他俩,而是在队长家吃年饭、过除夕。
这个年,无论对他俩还是农场来说,都有着特殊意义。对于他俩,是第一次一起过年;对于农场,是第一个恢复“春节放假”的年。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打一千骂一万,大年三十吃顿饭”“天不管地不管,春节放假三天”,这是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民俗。可是,三十年代的“南京政府”曾下大力气试图取消这个“传统民俗”,提出以公历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花大力气取消“春节放假”的传统。这个提议遭到全国文人的强烈反对,被指责为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亦强烈抵制。结果,根本就行不通,最后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没想到,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六十年代,国民党“花大力气”都没做到的事情,共产党“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从“破四旧”开始,提昌过“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干活”。首先掀起这个“运动”的是上海。一位叫章仁兴的“红卫兵”小将,因最适合代言“春节不回家”被“组织”挑中,在《解放日报》上以“革命造反派来信”的形式发表了春节不回家的倡议。报社配发评论:春节算个啥,我们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节日就是天天闹革命。从这一天开始,各地的报纸纷纷刊登所谓“读者来信”和“倡议书”,开足马力大造舆论。倡议:“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糜烂货色,我们要连根铲除,彻底焚烧。”“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结果,群众被彻底发动起来了,春节不放假、不放鞭炮、不烧香拜佛、不滚龙舞狮。而且,过年不准说“恭喜发财”,而是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之类。
就这样,本来是法定假期的春节就这么“不放假”了。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庆典及流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至今无法完全恢复。更有甚者,红卫兵小将甚至提出,改变交通规则,变右侧通行为“左侧通行”变绿灯行红灯停为“红灯行黄灯停”。理由:右侧通行,是右派分子们的规则,中国应该是我们左派处处通行;红灯停绿灯行,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红色代表无产阶级,黄色代表资产阶级,所以,应该是“红灯行,黄灯停”。让人哭笑不得。
就这样,“过革命化春节”成为一句很时髦的口号,春节期间 “抓革命、促生产”成了很时髦的行动。工厂要求大家以 “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加班加点干革命。农村移山填海、开沟挖渠、大修水利、大造梯田是春节的一景。到处红旗招展,人流如潮。
天高皇帝远的孟定农场,“革命”一点不含糊。
春节不放假不说,白天,苦干加巧干,“轻伤不下火线”;晚上,学习红宝书,“批评与自我批评”。早请示晚汇报,一点不马虎。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高举“红宝书”,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晚上睡觉前,向伟大领袖汇报思想。特别是年三十,一家人要召开一次“斗私批修”家庭会,父母和子女们相互“开炮”,最后全家人把思想统一在“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的光辉教导上。时钟敲响12点,子女们说:“爸爸同志和妈妈同志,新年好!”父母说:“祝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春联虽然照贴不误,但传统的吉祥语言不见了,代之以“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之类。邻居们之间拜年拱手的老礼不见了,“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祝你取得新的成绩”“祝你早日见到毛主席”;正月里的传统娱乐活动也被“革”了命,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传统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变成了样板戏里的杨子荣、李玉和、李铁梅、沙奶奶、阿庆嫂等。
取消传统节日,对农村影响最大;春节不放假,对知青影响最大。知青主要在农村,总的来说,对知青影响最大。
不放假不说,没有娱乐活动,还要吃忆苦饭,请老贫农忆苦思甜,开批判会。没有鞭炮、没有团圆饭,更没有联欢会,收音机里只有钢琴伴唱《红灯记》。所以,知青难免感觉特别无奈,特别苦涩。在思念父母亲人时,则默默背诵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面对有“问题”的父母,则要自觉斗私批修,在思想上与之划清界限,并尽量不去想念他们。孤独和寂寞,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缺少欢乐,很多古老的节日,名存实亡。人们在心底呼唤一个合家团聚、愉快幸福的春节。
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以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和《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为信号,表明了政府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来信的读者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信中朴实地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化春节”的疲倦:“林区第一线的工人不休星期日,一年中仅有春节这么几天假日,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度过这个节日。”“既然是‘法定假日’,除了象医院、铁路等确实不能休假的部门需要轮休外,都应该依法休假,不要任意去改变。”“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干不上劲。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宣布恢复春节休假。天高皇帝远的边境小镇,1980年才恢复春节休假。
除夕清晨,刘星随万副队长进山狩猎。
每逢佳节倍思亲。得知刘星不愿去月儿家过年后,母猪山生产队的老工人争先恐后地邀请刘星到自己过年,队长不由分说,公开“命令”刘星到他家吃年饭,丑妹甚至还煞有介事地与刘星“勾手盖章”,签订了“一百年不反悔”口头协议。刘星知道队长家并不富裕,今年生产队又没有杀年猪,队长家除了事先准备的一只鸡,好像就没有什么过年的肉了,连一点腊肉都没有。刘星很懂事,不想空手去队长家过年,不愿让队长为难。所以,除夕一大早他就跟万副队长进山找肉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万副队带着刘星绕过母猪山,直奔仙人山。
仙人山,山高林密,古树参天,枯草都有1人多高,传闻还有野人出没。除了那几年闹灾荒,职工饿极了往里面找吃的,平时没人敢深入,最多只敢在外围转悠。曾经有几个胆大的知青进去打猎,结果迷路,差点丢了小命。还有一个原因,农场虽然退伍兵很多,但很少有人精通狩猎,一般人见到了猎物也打不到。所以,生产队除了万副队长、李排长,很少有人进去打猎。当然,当地的佤族、傣族猎人除外。
万副队长有一支火药枪,有时间喜欢与佤族朋友狩猎,这也是他唯一的爱好。所以,当刘星提前一天试探性提出狩猎要求时,他一口就答应了,而且还当场热情地教刘星如何使用火药枪,如何打枪打得准。他说,三点一线,谁都知道,其实打枪的秘诀是“有意瞄准,无意击发。”就是瞄准时,要有意,三点成一线;击发时,要无意,不知不觉扳机扣到位,一般八九不离十。刘星跃跃欲试,因为没有目标,只好作罢,但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
仙人山果然名不虚传。一进山,刘星就感到阴森森,头皮发麻。万副队长却像打了鸡血似的,特别亢奋,与平时判若两人。他把枪交给刘星扛着,自己提着佤族长刀在前面开路。刘星问,迷路了怎么办?万副队长说,在山里迷路了,有人认为顺山走顺河走就能走出去,一般情况是可以的,如果深山老林就危险了,迷路了最重要的是辨别方向,我的方法是用手表辨别,将手表的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手表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夹角的角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这个方法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刘星用手表试了一下,的确好用。万副队长接着说,进仙人山主要怕两样,一是毒蛇,二是毒树。毒蛇主要是竹叶青,它体色翠绿,酷似竹子,又喜栖于植物上,善于伪装,让人防不胜防,好在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毒树是一种漆树,为落叶乔木,其树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规则纵裂,树枝树叶均有棕黄色绒毛,人一旦不小心碰上,会全身红肿,如湿疹状,让人特别难受。
果然,进山没多久就发现一条竹叶青蛇,它吊挂在竹枝上,大概40公分长,与竹子融为一体,不注意,还真的难以分辨。万副队长不愿惊动它,带着刘星,小心绕过竹叶青蛇。
刘星因为是第一次进山狩猎,既兴奋又紧张,一会儿扛枪,一会儿抱枪,紧紧跟在万副队长身后,一有风吹草动就学着万副队的样子蹲在地上悄悄咪咪观望,祈祷能打到一头麂子或者野猪,至少一只野鸡或者野兔。万副队长边走边说,现在虽然不是三月疯兔遍地跑的时节,打一两只野鸡野兔还是可能的,最撇也能打一两只斑鸠什么的,但是,打麂子不太可能。打麂子必须人多围山,必须长时间埋伏在麂子下山饮水的地方;打野猪更不可能,就是遇到了也要躲开。老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是有道理的。对于人的伤害来说,野猪最厉害。野猪不但粗野,而且不讲道理,加上野猪的视力差,当它遇到危险时,就会看准一个方向横冲直闯。由于速度快,人往往躲不开,更不要说开枪了。除非事先埋伏,多人同时开枪,否则,根本打不了野猪。所以,最好不要遇到野猪。刘星听后,心里砰砰跳。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进山一个多小时,万副队长忽然感到侧面有情况,急忙拉住刘星躲到一棵大树后面,屏气观望。一会儿,一头灰色的野猪像是受到什么惊吓,哼哼哈哈,不管不顾,披荆斩棘,一下子从他们身边冲了过去,像一阵风似的。别说开枪,连举枪都来不及。
野猪冲过去后,刘星刚想起身,万副队长暗示他别动。凭多年的经验,万副队长知道,野猪不会无缘无故这样不顾一切“披荆斩棘”,一定有什么原因。果然,一分钟后,野猪逃跑的方向传来几声沉闷的火药枪声,接着听到不少佤族的喊叫声。
万副队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好险啊,如果没有经验,不但有可能被野猪所伤,误入佤族的“包围圈”,还有可能被火药枪的散弹所伤。那就闯祸了。
万副队长发出一声长啸,对方马上回应。万副队长知道安全了,便带着刘星慢慢靠过去。穿过一片树林,看见十几个佤族围着一头野猪正开膛破肚,忙着分肉。见到他俩,佤族很热情,虽然不认识,按照“见者有份”的民族习俗,也分了万副队长、刘星每人一份。万副队长热情的给佤族每人发了一支烟,然后边抽烟边用瓦语与他们交谈。抽完一支烟,万副队长再次给每人发了一支烟后,才与他们挥手告别。
与佤族分别后,万副队长说,佤族围山已经惊动野兽了,不能狩猎了,便带着刘星从另一边下山。刘星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由于意外获得两块野猪肉,心里还是很高兴,至少没有空手而归。
快下到山脚,万副队长发现在一片相对平缓的草地上有几只野鸡在觅食,便提着火药枪悄悄地爬行靠近,刘星提着野猪肉紧随其后。看看距离差不多了,万副队长将火药枪准备好后有意让刘星开枪。刘星接枪瞄准,看到一只羽毛华丽的雄鸡警惕地张望,几只羽毛斑斓的雌鸡在一旁安详觅食,看上去美得像一幅祥和的山水画。刘星忽然动了恻隐之心,迟迟不忍开枪。正在犹豫,两只野兔闯进视野,他本能地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枪响,野鸡飞走,两只野兔跳了一下便趟在草地上上一动不动了。
刘星高兴得不得了。第一次“玩”火药枪,居然“一枪二兔”,回去又有向月儿吹嘘的资本了。他用火药枪当扁担,一头挂着两只野兔,一头挂着两块野猪肉,吹着口哨凯旋。
万副队长也很高兴。虽然放跑了几只野鸡,却意外收获两只野兔;第一次带刘星上山打猎,又是大年三十,一人一只野兔,加上野猪肉,也算不虚此行了。今年过年,孩子们也算有肉吃了。
下午,刘星和月儿提着野兔、野猪肉去队长家准备年饭。
队长家在生产队的最南边,是一栋有院子、带小厨房的小平房。其实,所谓“院子”,不过是用竹篱笆象征性地围起来,下面鸡鸭都可以随便出入;所谓“小厨房”,不过是在住房前边,用竹子、茅草搭的偏厦;所谓“小平房”,不过是用青瓦盖的两间土基房。虽然如此,虽然简陋,由于是独家独院,在母猪山生产队也只有队长家和指导员家享有这样的待遇。
院子外,杂草丛生,篱笆上爬了不少丝瓜、洋瓜;院子里,不知的有意还是无意,栽了三棵树,符合“门前三棵树,家旺富三世”的古训。不过,三棵树并不是什么名贵树,而是当地常见的芒果树、柚子树、木瓜树,中间还搭了个瓜架。瓜架下面是吃饭用的篾桌、篾凳,瓜架上吊着十多个绿油油的长短不一的水瓜。不难看出,不论是果树还是瓜果,主人都是以适用为主,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正因为没有刻意追求什么,看上去,一切都像主人一样自然、朴实。
就说满架的水瓜吧,非常朴实,非常适用,而且神奇。
水瓜是当地最常见的一种瓜果。许多人都知道,壁虎的尾巴被截断后能重新长出,但未必知道有一种瓜被砍断半截后还能生长,而且随吃随砍。什么瓜如此神奇?就是砍瓜,也就是当地人叫的“水瓜”。为什么叫水瓜?不得而知,老工人也说不出所以然。难不成它是“异花授粉”植物,因为“水性杨花”而叫“水瓜”?这个理由明显不成立。自然界,除了大麦、小麦、大豆等少数植物是自花传粉的,多数都是异花授粉植物。
水瓜属于葫芦科南瓜,根系发达,对土壤的适应性广;瓜藤茂盛,绿叶繁多,叶片为心形,背面有茸毛;同株异花,花呈白色、黄色,多为喇叭形;瓜色先油绿后变米色;瓜形为圆柱,最长可以达到一米,直径可达十七八厘米。在瓜架下,常常能见十多个长短不一的瓜,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没有瓜架,它可以随便爬在房上树上甚至鸡窝上开花结果。它同丝瓜、洋瓜一样,栽种方便,生长迅速;它同冬瓜、南瓜一样,不能生吃,煮熟后可以当菜吃,也可以喂猪。与丝瓜、洋瓜、冬瓜、南瓜不同的是,水瓜不易储存,必须现摘现吃。或许为了弥补不能储存的劣势,吃水瓜时候不用把瓜摘下来,而是根据需要用刀直接“砍”瓜的下半部分,吃多少砍多少;切口处用纸贴住,它还可以在瓜架上继续生长。这或许就是瓜名“砍瓜”的由来吧。神奇吧?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刘星和月儿来到队长家时,队长正蹲在厨房门口磨菜刀,旁边绑着一只准备宰杀的大公鸡;大娘坐在瓜架和面,准备包饺子,旁边蹲着一只鼻子上穿鸡毛的老母鸡;丑妹在一边画画,头上扎着小鬏鬏,旁边安静地趴着几只小兔、小鸭、小鸡。
见刘星月儿进来,丑妹高兴地去看刘星提着的野兔,小鸭小鸡也兴奋地跟着她屁股后面乱五乱六。大娘笑盈盈地招呼月儿坐,队长却不客气,叫刘星帮忙杀鸡。
刘星从来没有杀过鸡,拿着菜刀不知道怎么杀。队长笑笑,让刘星抓住鸡,他把鸡嘴搬开,往里面灌了一杯酒。然后,拿过一只土碗,倒上小半碗水,放一点盐,准备接鸡血用。几分钟后,鸡全身发红。队长说,灌酒的目的是方便退毛。队长让刘星倒提着大公鸡,自己宰杀后将鸡血滴滴在土碗里。鸡血很旺,差不多接了一碗,凝固后可以炒吃,也可以煮吃,只有傣族人喜欢生吃。鸡宰杀后用开水烫一两分钟,刘星去拔毛,果然灌酒后的鸡很方便退毛。队长将野兔挂在芒果树上剥皮,几分钟就麻利地完成了野兔剥皮、开膛,刘星还在慢慢退鸡毛。队长提着野兔、野猪肉去厨房加工,看样子年饭是由他亲自掌勺了。刘星用眼叫月儿帮忙,月儿装作没有看见。大娘不过意,欲起身帮刘星,被月儿按住。刘星只好坚持独立完成退鸡毛的任务,但不会开膛,便提着鸡去厨房求助队长了。
月儿看着旁边那只鼻子上穿着鸡毛的老母鸡,问大娘为什么。大娘说,老母鸡每年都会出现一两次抱窝现象,就是菢(孵化)小鸡,由于没有多余的鸡蛋给它菢,为了让它尽快下蛋,所以给它鼻子上穿鸡毛,叫“醒”鸡,就是让它快速清醒的意思。月儿觉得挺有意思,但又感到太残酷了,剥夺它孵化小鸡当母亲的权利也就算了,还让它这般活受罪,也未免太残忍了。老母鸡也是自找苦吃,没有鸡蛋菢就算了,干嘛这么痴迷呀?何况,菢小鸡也不是件什么好玩的事。月儿知道,“菢小鸡”最少二十多天,这么多天的“痛苦煎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苦呢?
见大娘和好面,月儿走进堂屋洗手,准备帮大娘包饺子。堂屋迎门正墙挂着一幅印有“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万寿无疆”红色字体的毛主席戴帽系围的画像,画像有些旧了,但擦得一尘不染;室内摆着五六把竹椅及两个茶几;门的右边是五斗橱,上面放着两个藤编壳子的暖水壶和一个藤筐,五斗橱旁边有几个小口圆肚的咸菜坛子;门的左边是三条腿的盆架子,上搭着一块很旧的白毛巾,架子上放着一个搪瓷盆。月儿从旁边水桶里舀水到搪瓷盆,洗手后,出来帮大娘包饺子,不时歪头看看小厨房里帮厨的刘星。
小厨房里,一灶一炉烧得正旺。队长腰系围腰,炖鸡切肉井井有条,俨然像个大厨。刘星打下手,添柴剥蒜学习烹饪,俨然像个小徒。
月儿由于以前跟妈妈学过包饺子,虽然才开始有点笨手笨脚,但毕竟有基础,不多时也就像模像样了。包完饺子,大娘又开始包韭菜包子。月儿不会,便虚心向大娘学习包包子。待包完包子,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丑妹缠着月亮看她的画。丑妹刚上一年级,字写得歪歪倒倒,画却有模有样,有向日葵、小白兔、大公鸡,还有一张女民兵的画,既带有孩子的天真,又带有时代的烙印。
玩了一会,丑妹指着小兔、小鸡问月儿:“月儿姐姐,小兔为什么尿尿不喝水?小鸡为什么喝水不尿尿?”大娘急忙说:“对了,丑妹问了我好几次这个问题,我说不清楚,她爷爷也说不清楚。正好,月儿,你给她好好说说。”
月儿小时候也养过小兔、小鸡等动物,的确只见过小鸡喝水没有见过小兔喝水,只见过小兔尿尿没有见过小鸡尿尿。为什么会这样?她以前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不知道为什么,一时脸红了。没想到,吃个年饭,会碰到这样尴尬的事情。看着丑妹渴望的目光,她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又不好得去问刘星,忽然想起刘星宿舍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灵机一动,于是对丑妹说,姐姐出去方便一下,回来告诉你。她离开小院,立即跑去刘星宿舍现翻书。临渴掘井,虽然“临时抱佛脚”,到也不失为一种救急方法。她暗自为自己的“聪明”得意。
刘星的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按学科门类分数学、物理、天文、气象、自然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共14册,每册大约二百个“为什么”,共计2000个问题。月儿找到动物册,遗憾的是没有关于兔子、小鸡喝水尿尿问题,只有兔子眼睛为什么是红的、鸟类动物饮水等问题。月儿放下书快速返回,边走边思考如何应付“多嘴”的丑妹。她想:兔子应该是从青菜中获得水分;鸡会飞,应该属于鸟类,飞行是非常耗费体能和水分的,所以,进化使得鸡的肾脏像鸟一样吸收能力特别强,能把尿浓缩得像半流质一样随粪便一起排出。她虽然想明白一点,但怎样把自己都想不太明白的东西讲给一个什么都好奇的孩子听,又是个问题。她想,或许等她回去,丑妹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那样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忘记,她决定采用淡化方式处理。
月儿回来,没想到丑妹还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等她回答问题。这个丑妹,难怪刘星喜欢她,难怪她喜欢“刘星哥哥”,原来两个人都是“一根筋”。月儿摇摇头,尽量轻描淡写地说:“丑妹,兔子应该是从青草青菜中补充水分的,小鸡的尿应该是随粪便一起排出去了。”丑妹睁着大眼,似乎想不明白。月儿刚想转移话题,丑妹接着又问:“小鸡每次喝水时,为什么都要抬头看天?”是啊,鸡每次喝水都要仰头。为什么?月儿更不知道。她想了想,只好睁眼瞎扯:“鸡喝水仰头,那是为了方便换气。”月儿闻到了肉香,生怕丑妹再提出什么怪里古懂的问题,她轻轻在她粉嘟嘟的小脸上捏了一下,赶忙说:“丑妹,去洗手,准备吃朒朒了。”
丑妹嘟着小嘴,洗完手,伸手让月儿检查。
月儿拉着丑妹的小手,有意转移目标:“让我看看丑妹有几个螺。”她边看边说,“一螺巧二螺笨,三螺四螺挑大粪,五螺读书为君子,六螺晚上去做贼,七螺收田租,八螺享官禄,九螺到老坐着吃,十螺全当状元。梅梅三三,不得了,我们丑妹十螺全,将来长大了要当状元啰。”
丑妹虽然不太明白状元是什么,但听到“梅梅三三”,一定是好事,于是高兴地举着双手跳着说:“当状元啰,当状元啰。”一头扎进奶奶的怀里。奶奶乐得合不拢嘴。
终于等到了年饭。年饭就在院子里吃。
一只鸡、一只兔、一盘野猪肉、一盘花生米、一盘红薯片,加上一盆韭菜馅饺子。在饥饿的年代,算是相当丰盛了。别说丑妹,就是月儿也忍不住直咽口水。队长从院子里挖出一坛埋藏了一年的甘蔗酒,除丑妹,一人到了半碗,第一碗要求一口喝干,理由是“感情深一口闷”。他自己带头一口干了。大娘、刘星二话没说,都一口干了,月儿犹豫片刻也闭着眼一口闷了。甘蔗酒虽然没有包谷酒烈、没有米酒甜,但比包谷酒香、比米酒度数高。一碗酒喝下肚后,月儿面红耳赤,连忙胡吃海塞,满嘴流油也不在乎了,引得众人呵呵笑。丑妹吃着饺子,忽然自言自语:“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
一听这话,大家哭笑不得。饺子与嫂子,这是哪跟哪呀。
大娘瞅了丑妹一眼,生气地说:“什么乌七八糟,又是超哥教你的吧?以后少跟他玩,多跟刘星哥哥、月儿姐姐玩。给听到了?”丑妹睁着大眼,不知道奶奶为什么生气,问月儿:“月儿姐姐,我说错话了吗?”月儿:“不错不错,饺子好吃。不过,嫂子可不是用来玩的。”她发现自己的话似乎不妥,又加了一句,“丑妹爱动脑子,以后一定有出息。”没想到,丑妹受到表扬,接着又问:“月儿姐姐,为哪样平时不吃饺子?为哪样过年要吃饺子?”
月儿一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平时不吃饺子是因为穷,但无法跟孩子解释;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红着脸说:“姐姐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诗人屈原。过年为什么吃饺子,姐姐憨,真不知道。问爷爷。”丑妹睁着大眼望着队长。队长说:“应该是团圆的意思吧。小星,给是?”刘星说:“队长说的对。据我所知,春节吃饺子的习俗从明朝就开始了。年三十晚上也是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又有‘团圆’‘压岁’的意思。”
说到“压岁”,刘星、月儿连忙一人掏出一块钱给丑妹。丑妹不收,望着队长。队长说,这是压岁钱,可以收。丑妹这才接过压岁钱,装进衣服的小口袋,还用小手拍拍,又问刘星:“为哪样过年要给我压岁钱?”
这回轮到刘星发愣了。在他的记忆里,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压岁钱。想到自己“悲惨”的童年,他忽然感到有点恍惚。
月儿连忙说道:“这个我知道。从前,有一个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会出来抱孩子,只要孩子睡着就被会抱走。因此,以前大年三十晚上家家都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人老年得了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年三十晚上,他们怕孩子睡着了被小妖抱走,就千方百计地哄孩子,并拿出许多铜钱逗孩子玩。没想到,大人、孩子玩着玩着都睡着了。半夜里小妖来抱孩子,看到孩子枕头边的铜钱发出道道蓝光,被吓跑了。原来,铜钱是神仙变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太平,三十晚上不但‘守祟’,还要放钱‘压祟’。因为‘祟’与‘岁’谐音,后来就变成‘压岁钱’了。”
丑妹睁着大眼:“爷爷,今晚我也不睡觉了。”
队长说:“姐姐说的是古时候的事,现在解放了,没有妖怪了。再说,你不是有压岁钱了吗?”
丑妹嘟着嘴,不说话了。
月儿偏头号问丑妹:“丑妹,我光知道你的小名,到现在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丑妹:“我叫陈若溪。妈妈给我起的名字,说是小河的意思。”
月儿:“若溪,非常好听。我记住了。”
刘星若有所思:“上善若水。像溪水一样清彻,像溪水一样欢快,像溪水一样一路向前,百折不挠。丑妹,知道吗,你妈妈是希望你像小河一样快乐。非常好,非常好。”
丑妹听不太董,她不明白刘星哥哥为哪样说这么多话。
月儿:“丑妹,想爸爸妈妈啦?”
丑妹懂事地点头,问队长:“爷爷,你说我爸爸、我妈妈过年要回来吃饺子的。怎么又不回来呀?是不是不想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队长:“他们在部队,工作忙,今年不回来了。你多吃几个,快快长大,好跟你爸爸妈妈去当兵,保家卫国。”
听到“爸爸妈妈”,刘星把刚放到嘴边的饺子又放回碗里。每逢佳节倍思亲,显然,坚强的刘星也有软肋。刘星喜爱唐诗,却不喜欢唐诗中关于母爱的诗。比如孟郊的《游子吟》,他虽然看一遍就记住了,却有意回避。可是,根本回避不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常闪现出来。这是他的软肋。
大娘忙岔开话头:“说到名字,月儿,你怎么取这么个像娃娃一样的名子呀?”
月儿笑着说:“我是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我是中秋节晚上出生的,爸爸就随便给取了这个名字。真会省事。”
大娘笑道:“喔,有意思,好听。小星,你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莫不是也是晚上生的?”
刘星又楞了一下,好像触痛了他什么敏感神经。他低头,似乎不愿回答这个问题。队长拐了老伴一下,显然怪她多事。丑妹呆呆望着刘星,想不通她崇拜的星哥哥为什么会突然不高兴了。刚才,不是还好好的吗?
月儿温存地说:“小星,说真的,我也很想知道你名字的来历。如果你知道的话,趁今天过年,不妨讲给我们听听吧。说出来也许会好过一些。”
刘星见队长责备大娘,心里就不过意,听月儿这么说,于是放下筷子,说:“好吧。其实也没什么,都二十多年了。”
刘星一口喝完碗里的酒,低沉地讲道:“我也是老场长调离农场时才告诉我的。我的确是晚上生的。你们知道,我爹我妈都是军人,1958年创建农场时,爸爸妈妈是从昆明军区后勤部队第一批来农场的军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医院,甚至没有房子,我就是出生在一间还没有盖房顶的竹房里的。妈妈生下我后,因大出血,当爸爸从工地上赶回来时,妈妈已经离开人间。爸爸伤心不已,拨出手枪,对着满天的繁星放完了子弹。在场的人都震惊了,我居然没有哭。当晚,没有月亮只有满天的繁星。爸爸说,为了让孩子记住妈妈,记住父辈的艰苦创业,就给孩子取名为刘星吧。我一出生就没有妈妈,没想到,在我两岁时,爸爸因修路塌方,为救战友又牺牲了。在农场,很多人只知道我父亲是烈士,为创建橡胶农场作出了很大贡献。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父亲对农场最大贡献,是从越南引进了木薯。”
听完刘星的讲述,月儿两眼泪汪汪。不是因为他的身世,而是月儿终于明白刘星为什么从来不吃木薯了。李俊、喜鹊多次偷木薯充饥,每次煮熟后都会分给月儿一些,她几次偷偷拿给刘星吃。刘星借口胃寒,吃木薯受不了,再饿也绝不吃一口。她一直认为他不知好歹,假清高,不屑“嗟来之食”,心里骂他“死脑筋榆木脑袋”“死要面子活受罪”。今天才知道,原来是冤枉他了。木薯是他父亲引进的,叫他怎么吃得下啊。别说吃了,可能看见木薯,他心里都会自然想到父母。在农场,木薯很多,只要留意,很容易看到木薯的踪影。可以想象,他平时承受着怎么样的煎熬与痛苦啊。可是,他却一直埋藏的心底,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今天,如果不是被“逼”,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说出来的。这才是男人,大男人,顶天立地的男人。她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欣赏自己的“慧眼”,并下定决心决定陪他一生,不论什么风雨、坎坷。
队长一声不吭,默默抽烟。他也不知道木薯是刘星父亲引进来的,但他知道木薯对农场人的贡献。别看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木薯,在建场初期,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如果没有引进木薯,真不知道如何度过那“饥饿”的年代。吃水不忘挖井人。农场人应该永远记住、感谢他父亲。
大娘说:“真可怜。孩子,以后大娘这里就是你的家。来,吃肉、吃饺子。多吃点。”
不说倒好,听了她的话,刘星的眼泪都出来了。
大家正不知道如何是好,丑妹的一句话就解了大家的尴尬。
丑妹说:“吃肉肉长肉肉,不吃肉肉精瘦瘦。”
众人都笑了。刘星摸了摸丑妹的头,端起碗又一口喝干,然后自己倒酒,每人敬了一碗。月儿没有劝他,而是陪他喝。埋藏了一年的甘蔗酒,虽然比较香甜,但后劲更大。所以,没多久刘星和月儿就醉眼惺松,东倒西歪,惹得丑妹好不开心。
当晚,两人都醉了。刘星醉得一塌糊涂,就在队长家合依睡了一夜;月儿被大娘扶回宿舍,招呼了大半夜。
第二天是初一,虽然有“初一初二娥眉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但按照两人约定,刘星与月儿带上大娘为他们准备是馒头、包子、香蕉,去看望月儿父母,顺便还拜访了刘星父母的几位老战友。
月儿的父母及妹妹都很热情,特别是母亲,拉着刘星问长问短,让月儿都有点嫉妒了。末了,还弄出了一桌座丰盛的大餐,一家人补吃了一顿年饭。席间,妹妹不时朝姐姐作鬼脸,并在脸上划“羞”,为“年饭”平添了不少情趣。月儿父母算是正式认可了月儿与刘星的关系。
过年,由于农场和地方上都没有组织大型的娱乐活动,整个小镇都显得冷冷清清,与平时唯一不同的,或者说唯一能反映过年的气氛,是孩子们用压岁钱换来的七零八落的鞭炮声。由于贫穷,孩子们也没有多少压岁钱,放鞭炮根本舍不得整窜的放,而是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有的丢在水里放,有的插在稀泥巴里放,有的甚至插在牛屎堆上放。七零八落的鞭炮声,多少让人有了一点过年的“味道”。
其实,在孟定小镇,最热闹的不是春节,而是泼水节。
农场之所以过年的“味道”不浓,主要原因是因为孟定小镇为傣乡,而傣族人根本就没有春节的概念。傣家人说的过年,不是春节,而是泼水节。每逢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天不管地不管,抛弃一切疯狂“玩水”三天。“十年动乱”期间,虽然官方不鼓励、不举办泼水节庆祝活动,可是民间一直都在自发进行,只是规模不大,外地游客不多,纯粹自娱自乐,没有商业色彩。官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不但恢复泼水节传统,还放假五天欢度、庆祝。入乡随俗,农场人也跟着沾光——多了五天“法定”假日。这是后话。
所以,孟定小镇最热闹的节日是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逐步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了。在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将其与民族的习俗、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民族特色。
泼水节,这个富有悠久历史内涵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就象有关它的故事传说一样美丽,令人陶醉;那迷人的传统习俗,犹如亚热带原始森林一样神秘,令人向往。
四月,祖国的北方刚银装卸去,冬寒未尽,西南边疆却早已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傣族的泼水节恰在这个鸟语花香的季节——清明节后第七天悄然来临,即傣族人的新年。
《傣历》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即新年。泼水节是傣族人的新年,但并不是在傣历的一月一日,而是在傣历六月和七月之间。傣族人习惯上以六月为岁首,新年一般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推移。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被誉为“水的民族”。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它不但能冲刷一切污秽,驱走一切妖魔,还能消灾除病,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泼水”就是在“水、水、水”的狂欢中,把吉祥、幸福的水奉献给对方;同样,在“水、水、水”的欢乐中,接受对方的祝福。欢乐吉祥、消灾除病、休养生息,何乐不为?
对于傣族来说,泼水节是个欢乐、吉祥的节日。围绕泼水节,在傣族中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法力无边,傲慢自大,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他已有六个美丽的妻子,仍不满足。一天,他又发现人间一个名叫粽布的公主,非常美丽。于是,他又把她抢来作了他的第七个妻子。七个妻子都是善良的傣族公主,她们对魔王的胡作非为,恨之入骨,暗中商议要为民除害。
一天,魔王与魔臣在宫中饮酒作乐。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完全可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因为喝多了酒,迷迷糊糊的对粽布说:“我虽然能征服三界,但我也有弱点啊。”粽布问道:“大王法力无边,怎么会有弱点?”魔王说:“我怕我的头发。”粽布假装惊讶:“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魔王小声说:“只有我的头发丝能勒断我的脖子。”粽布继续为魔王斟酒,至酒席散尽,她扶魔王上床,趁机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住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身首异处。没想到,魔王的头掉到地上后,每一滴都变成一团火,迅速往人间蔓延。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没有办法,她只好抱在怀里。六位姐姐赶来帮忙,她们商定,轮流抱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年,每年春暖花开时节轮换交接。就这样,终于在第7个年头,魔头死去了。七姐妹非常高兴,来到河边相互泼水,洗去身上的污物。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和感谢七姐妹,把魔头死去的这一天定为傣历的“除夕”。每年这一天,都要浴佛赶摆,相互泼水庆贺,意在除去一年的污秽,辞旧迎新。
所以,泼水节,也叫“浴佛节”,傣语为“比迈”,意为新年,时间在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天。第一天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是送旧岁的日子。第二天叫“恼日”,是空日的意思,空日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是新旧交替之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可以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叫“叭网玛”,意为岁首,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相互走访祝福。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内容。三天中,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同时举行多种娱乐活动,如丢包、跳舞、放高升等。
“麦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挑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众人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互相泼水时,十分文明礼貌,用树枝或手蘸水轻轻浇洒,或是从脖颈淋下去,然后用手轻轻拍拍肩臂,祝福平安、幸福,以示尊重;男女青年则通过泼水表示爱慕,传递爱情。
然而,接下来的集体性泼水就不这么文明了。
集体性泼水,一般都选择在有水有草的小河边举行。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与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就是在澜沧江与流沙河交汇处的曼听寨边进行的。集体性泼水,通常是几个村寨联合起来,在有条件的村寨设泼水场所,没有条件的村寨集中到有条件的村寨,今天一个寨泼水明天一个寨泼水,不但热闹,更主要的是方便交流。因为,集体性泼水,不仅仅是傣族,当地各民族都会参加。可以说,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的节日,也是傣族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当然,参加集体性泼水是一回事,参加傣家人的聚餐又是另一回事。集体性泼水人人可以参加,而参加傣家人的聚餐必须受到邀请。
集体性泼水前,首先表演马鹿舞、孔雀舞。舞蹈结束后,彬彬有礼的傣家仆哨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小桶里的水洒向宾客。“水花放,傣家狂”,接着就进入泼水高潮。人们涌入水里,用手、瓢、盆、桶,甚至帽子疯狂地相互泼水。刹那间,大地欢声雷动,形成阵阵风浪;天空水花飞舞,形成道道彩虹。“水、水、水”的欢呼,震耳欲聋。人们纵情狂泼,如痴如醉,疯狂得忘乎所以。
更疯狂的是小镇的大街小巷。
那几天,临街的住户、商店,都会在门口摆出各种盛水器具,并主动装满清水供人们泼水使用。午饭后,不分民族、年龄、性别、职业,人们疯天阔地,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文雅的使用瓢,高雅的使用水枪,更多的是用盆、桶直接泼。最疯狂的是村寨出动手扶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在拖拉机车斗上铺上帆布就成了临时“水箱”,从河里拉来水,仆冒们站在水箱里用盆、桶直接泼向人群、路人。一些拖拉机手觉得街上不过瘾,甚至将拖拉机开上公里,沿路泼水,一路欢笑。值得一提的是,平时红尘滚滚的公路,那几天灰尘都绝迹了,空气特别清爽,天空特别明净,让人心旷神怡。看来,泼水节不但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泼湿一身、幸福终身”。洒、泼、浇、灌、喷,整个街上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千朵万朵水花在空中盛开,“水、水、水”的欢呼不绝于耳。不管男女老少,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走上街都可以泼,都不会生气,也不能生气,因为被泼得越多幸福越多。每个人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虽然狼狈不堪,却兴高采烈。特别是傣族小仆哨,由于全身湿透,更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令人大饱眼福。因为天气炎热,全身湿透一般是不会生病的。当然,也有例外的,也有摔伤的甚至死亡的。虽然如此,却无法阻挡人们的疯狂泼水、玩水、享受水。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也有“受罪”的。那几天,老弱病残、生病怀孕等不能受寒的人根本不敢出门上街。非出门上街不可,也是小心翼翼从背街背巷绕道,瞻前顾后,抖鳞壳颤,一个二个像做贼一样。虽然如此,却也乐在其中。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最美好时节。其中,“丢包”游戏就是傣族仆冒、仆哨们的最爱。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仆哨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的一般是攀枝花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所以,也叫花包。花包一般不秀上自己的名字。丢包前,仆冒要准备好鲜花,仆哨不但要准备鲜花还要准备花包。丢包时,在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仆哨将花包掷给仆冒,仆冒再掷给仆哨,借此传递感情。仆冒若是接不住仆哨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仆哨的发颉上;仆哨若是接不住仆冒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到仆冒的胸前。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锁定目标后,便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此次开始了。
“丢包”因为是“游戏”,仆冒、仆哨一般也不拒绝汉人参加。不过,丢花包的潜规则是,仆哨可以丢给汉人男子,仆冒也丢可以给汉人女子,但汉人男子却不能丢给仆哨。如果汉人男子丢给仆哨,那就“违规”了,仆冒会认为跟他们争仆哨。
李俊自从与王丽花好后,与同学们就疏远了。为了缓和与同学们的关系,同时也为了显摆,泼水节这天,他邀请母猪山生产队全部回乡青年们去他朋友所在的傣寨过泼水节(没有受到邀请,是不可以或者说不好意思参加傣家人聚餐的)。当天收完胶,青年们全部跟随李俊去傣寨,疯天扩地的参加集体泼水狂泼后,匆忙换上事项准备好的衣服,又兴冲冲地挤在傣族仆冒、仆哨中间参与丢包游戏,只有老夫子、小芳没有参与,站在一旁观看,不愿意参与。
汉人比傣族灵巧、狡猾。第一轮丢完,刘星、李俊、喜鹊都抢到一个花包,只有多余人空手。刘星、月儿互丢,都接住了,喜鹊、平儿互丢,喜鹊没接住。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喜鹊把鲜花插在平儿的发颉上。一个小仆哨丢了一个花包给旁边的老夫子,老夫子吓得不敢接,引得众人哈哈笑。笑声中,李俊趁机将花包丢给傣族仆哨伊焦,立刻遭到几个傣族扑冒叫骂。李俊急忙拉上伊焦逃跑。
傍晚,青年们跟随李俊在傣寨狼吞虎咽吃完免费的晚餐后,去观看傣族人放“高升”,李俊则悄悄地“放单”了。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高升”,意为步步高升、风调雨顺。它是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时的一项重要活动。高升的制造非常简单,将竹筒里面装满黑色火药,装上引线就制造成了高升。放高升时,将五六只高升绑在一根竹竿根部,根部朝上,放在用竹子搭一个高升架上,点燃引信,高升既喷射出炽烈的浓烟,腾空而起,发出“吱、吱、吱”的悠长的呼啸声,最高可达几百米。傣族人民希望高升把人间的灾难、疾病送走,使大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所以,寨子与寨子之间常常是各制高升,相互比赛,看哪个寨子放得高,放得好。胜者更是狂呼猛舞,欢乐异常。
关于高升,也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傣族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巴勇的小男孩。巴勇善良勇敢,聪明过人,年幼时就外出到处拜师学艺。他学到了很多本领,最厉害的是在脚手上捆上4块木板就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飞行。
巴勇长大之后,利用所学本领,造福家乡;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他的家乡每年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气候忽然反常,雨天,却一滴雨都没有,烈日烤干了溪流,禾苗也被晒死了;干天,天上却乌云密布,看不到太阳的影子,整天下暴雨。看到村民们遭受灾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巴勇很伤心。为探究原因,他冒险飞到天上去查明天气反常的原因。原来,新任掌管风雨雷电的天神是个坏蛋,凭着自己的神力,把气候搞的乱七八糟,才给人间带来灾难。巴勇决定为民除害,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计将天神擒获,交由玉帝处置。玉帝处置后,封巴勇为新的天神,掌管风雨雷电。从此,人间的天气又变好了,风调雨顺,年年大丰收。人们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成为新天神的巴勇就只能留在天上,再也不能回到人间了。
人们怀念巴勇,巴勇也牵挂人间的亲人。他告诉他爸爸,如果风调雨顺,在每年过新年的夜晚,可以通过火焰给他报平安。爸爸把巴勇的话告诉村民们,大家冥思苦想,终于想出用“高升”办法报平安。
从此,傣族新年放“高升”的习俗就留传下来。
看完放高升,青年们骑车回母猪山生产队,唯独少了李俊。
李俊一夜未归。他与仆哨伊焦钻进稻田边的稻草堆里,一直拥抱到天亮。李俊还是非常理智,虽然热情似火,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没有越雷池。
事后,李俊毫不避讳,还吹嘘道,天下最神奇的事就是夜晚在谷堆上抱小仆哨了,好像10分钟天就亮了。他还说,傣族小仆哨很开放,除头不能摸,其他地方是不会拒绝喜欢的人碰的。说得多余人几晚上睡不着觉,大呼过瘾;说得老夫子着急忙慌掏耳朵,连呼罪过。
反正吹牛不上税。真假,那是布告贴在楼顶上——只有天知道。
如果说泼水节是小镇最“热闹”的节日的话,那么关门节就是小镇最“神圣”的节日了。
关门节,傣语叫“毫瓦萨”,意思为“进入传授佛法时期”,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佛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开始,历时3个月。
入乡随俗,农场自然有不少对“佛”感兴趣的人参加关门节活动。何况,农场人中本身就有不少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少数民族。
关于“关门节”,同样有传说。
相传,由于每年的傣历9月份,佛都要去西天学习经文,3个月后才能重返人间。每当佛去西天后,寺庙里的佛徒便以传教为由,到乡下去“讲经”,实则是游山玩水。讲经,本来是好事,游山玩水也罢了。问题是,时下正是农事繁忙季节,耽误了农时,百姓就要饿肚子。百姓对佛徒这个时候讲经十分不满,但是敢怒不敢言。后来,佛终于得知此事,从此定下规矩,每年佛到西天讲经这段时间,佛徒都集中起来关门诵经,3个月内不许出门。故称之为“关门节”。
每年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15日)的这一天清晨,佛寺击鼓为号。这天,村寨充满了“节日”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各村寨的老年信徒都到佛寺去滴水、纳佛,百姓做斋饭送到佛寺内让僧侣们享用,然后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全寨停止生产一天;晚上,青年击鼓跳舞。三天后,寺门关门(关门节),直到3个月满后开门(开门节)。
因为从关门节开始,小镇进入最繁忙的农业生产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3个月期间,僧侣日夜诵经,禁出寺院;百姓不举行婚嫁,不建新房,不出远门,除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一门心思从事生产。
历时3个月的关门节结束的那一天,即傣历12月15日,便是开门节。开门节,傣语称“奥瓦萨”,意为“走出传授佛法”。开门节的庆祝活动与关门节的内容差不多,只是夜里佛寺内要燃放火花、点孔明灯,并舞灯环游村寨,表示“关门节”结束。这个夜晚之后,村寨又恢复往日多情浪漫的生活。
遗憾的是,从“破四旧”开始后,小镇这个最神圣的宗教节日就真的“关门”了,而且,这一关就是12年。
12年,恰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生肖轮回。
这是巧合还是命运?是天灾还是人祸?
有人说,都怪“关门节”名字没有起好。是呀,这么“神圣”的节日,叫什么不好,干嘛叫关门节啊?
有人说,都是“奇葩小镇”之名惹的祸。是呀,这么“神秘”的小镇,叫什么不好,干嘛叫奇葩小镇啊?
有人说,或许“关门”太沉闷了。是呀,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干嘛关门啊?还有人说,小镇命中注定会有这么一劫。好事多磨嘛,只有失去过才更加珍惜。
好事多磨。不管怎样,“关门”12年后终于“开门”了。
不过,青年们还是喜欢“疯天扩地”的泼水节,普遍不喜欢“神圣”的关门节。所以,很少参与关门节、开门节的有关活动,唯独小芳例外。
让人意外的是,连“圣洁”“欢乐”的泼水节都不愿意参与的小芳,却偏偏喜欢“神圣”“沉闷”的关门节,而且如痴如醉。
这也许就是老话说的“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