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返回目录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 黑体 微软雅黑
字号: A+ A-
颜色:
恢复默认
收藏该书

第27章  -26-

魏国大将奚斤与夏国平原公赫连定在长安相持不下,拓跋焘打算乘虚讨伐统万,就精选训练士兵部署诸将,命令司徒长孙翰等人率领三万骑兵为前锋,常山王拓跋素等人带领步兵三万为后续部队,南阳王拓跋伏真等人率领步兵三万护送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为前哨,拓跋焘自己从平城出发,渡过君子津,命令龙骧将军代郡人陆俟督领各军镇守大碛以防备柔然。


陆俟少聪慧,有策略,拓跋珪即位时,就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转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当官而行,无所屈桡,及至督诸军镇大碛。大碛是指中国境内沙漠地链厅署区,其中以内蒙棚者古大碛沙漠和新疆大碛沙漠最为著名。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石漠在塞北,自阴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间有白漠、黑漠,以色为名,石漠之地皆以石碛而名”。《十六国春秋》说:“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水,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


确切地说,大碛地区位于中国的北方和伏玛西北部,大多数位于内陆地区,沙漠的面积广阔而辽原,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寒冷,降水量非常有限。由于大碛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这些地区被广阔的沙丘、沙漠草原和荒漠所覆盖,几乎没有植被,形成了独特而壮观的沙漠风光。


关于君子津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齐魏收的《魏书》,其《魏书》里记载:“冬十有二月癸亥,西行至云中,北猎野马于辱孤山,至于黄河,从君子津西渡,大狩于薛林山”。又“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十有一月戊寅,帝率轻骑二万,袭郝连昌”。又“帝闻之,乃遗就阴山伐木,大造工具,二月,车驾还宫,三月丙子,遗高凉王礼镇长安,诏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


这几个引文中,连续出现君子津这一地名,由此能够确定,在魏收之时,君子津就已经是一个为人所知的古渡。然而这些引文仅限于提及地名,对于其相关的故事没有更多的涉及。更为详细的记载可见于此前三十多年的《水经注》,在《水经注》里记载: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这段引文记述了君子津得名之由来,以及其所在的大体方位,所以从时间上来讲,关于君子津的史源,应归结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而非魏收的《魏书》。据历代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黄河都是从托克托县旧城边流过,这个旧城就是由君子津演变来的,当时这里只是一片适宜渡河的河滩地。


具体君子津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呢?据《绥远通志稿要隘》记载,君子津的确切位置是黄河流经托克托与清水河两县交界处之喇嘛湾,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君子津位于喇嘛湾南侧,符合史实。《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卷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大意为:“二月丙子,魏主拓跋焘亲自委派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拓跋礼是拓跋斤的孙子。同时,又下诏命令执金吾桓贷在君子津建造大桥”。


当时,造桥不比现在,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黄河枯水期,这一点说明,“二月丙子”恰恰就是枯水期。其二是黄河最窄处,因为当时造桥所用木材皆选自北部的大青山,运输不易,构造难固,决定难易的工程是首要度量之选,所以就进一步证明了君子津的位置不在托克托,而在喇嘛湾榆树村一带。如今,君子津这个承载了千年传说的古渡口,它早已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正值无私,淳朴善良,诚信仁爱的黄河人民的象征。


却说拓跋焘到达拔邻山后,修筑城墙,舍弃辎重,欲用轻骑兵三万加倍速度先行进发,群臣们都劝谏说:“统万城城墙坚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攻克的。现在用轻兵讨伐它,可以与步兵和攻城器械一起前进。”


拓跋焘说:“用兵的方法,攻城是最下策,非到必不得已而去的时候,才用攻城的办法。如果现在就以步兵和攻城器械一同前进,敌方必然害怕而坚守城池。如果攻城不能及时攻克,等到粮食吃光了,兵士疲惫了,外面又没有可以掠夺的东西补充,就会进退两难。不如用轻骑兵直接抵达统万城下,敌方看到我方步兵未到,思想必然松懈,我方就用兵弱的表面现象引诱他们,那么敌方或许会出城迎战,只有这样的话,敌人才要被我们所抓获了。我这样做之所以可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兵士离家二千余里,又隔着黄河,正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此时用轻兵攻城虽有不足,但是用来决战胜利则绰绰有余啊。”


于是拓跋焘到达统万,分兵埋伏在深谷中,就以少数兵士先来到城下,夏国大将狄子玉不战而归降魏国,他说:“夏国国王听说有魏军到来,派遣使者去召平原公赫连定回来,赫连定却说‘统万城坚固峻拔,不易攻克,等我这里活捉了奚斤,然后慢慢行进,内外再攻击魏军,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夏国国王只是坚守和等待赫连定的消息。”


听了这些话,拓跋焘对此非常担心,于是退兵以显示自己的兵力薄弱,派遣娥清及永昌王拓跋健率领骑兵五千人向西去抢掠那里的居民。这时魏军士兵中有获罪而逃奔夏国的人,他告诉他们说:“魏军粮食已经吃完,士兵们每日三餐只吃野菜充饥,辎重都留在后方不能进来,步兵还没有到达,应该乘此机会迅速攻击魏军。”


夏国国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就率领步骑兵三万人出城迎战。魏国长孙嵩等人说:“夏国军队的阵势难以攻破,我们应避开他们的主力。”


拓跋焘说:“我远道而来求杀贼兵,只怕他们不出城。现在他们已经出城了,我却要避开他们而不去攻打,那么敌人的士气就高涨了,而我军的斗志就被削弱,这不是个好计策。”


于是聚集军队假装害怕逃跑,只引诱夏军一路追击而使他们疲惫。夏军分为两翼,擂鼓呐喊追击魏军,前行了有五六里的路程,就赶上有风雨从东南方向袭来,一时尘沙飞扬天昏地暗,宦官赵倪很懂得一些方术,就对拓跋焘说:“现在风雨从敌人方向而来,我军面向风雨,而敌军背靠风雨,天意不助我军。而且将士远道饥渴,希望陛下收回骑兵暂先躲避一下,等日后再来攻打吧!”


崔浩呵斥他说:“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我们千里而来早已经定下来必胜之计,才一天之中,怎么能够改变既定计划。此时敌军贪图进击不知停止,后续的军队也已断绝,我们应隐蔽军队,然后分头进击,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刮风下雨的事,瞬息万变,在于人们怎么利用罢了,岂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拓跋焘听了崔浩的话连声说:“好。你说得真是太好了。”


于是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来夹击敌军,却不料拓跋焘因为马失前蹄而坠落下马,差一点就被夏军士兵俘获,幸亏是拓跋翳槐的玄孙拓跋齐,他连忙用自己的身体去掩护住拓跋焘,拼命厮杀作战,夏兵这才后退了一步,拓跋焘于是乘机腾身上马,一枪刺中夏国尚书斛黎文,又杀了夏国骑兵几十人,然而他自己也中了流箭,但他仍然奋击不止,因此夏军终于大败而逃。


魏军乘胜追击,直到统万城城北,斩杀了夏国国王的弟弟河南公郝连满,及其他哥哥的儿子郝连蒙逊,夏国一时死了一万多人。夏国国王还来不及退回统万城,就只好逃往上邽去了。


拓跋焘穿着简易服饰追逐逃跑的夏兵进了统万城,拓跋齐再三劝阻,拓跋焘都不听,夏军发现拓跋焘轻装进了城,于是就把各个城门都关闭了,拓跋焘因此就和拓跋齐等人冲进夏国王宫中,弄到一些妇女的裙子绑在铁槊上,拓跋焘利用它爬上城墙才算是逃脱了。


正好日暮黄昏的时候,夏国尚书仆射问至保护夏国国王母亲要出城逃跑。魏国长孙翰率领八千骑兵追击夏国国王,到了高平,未追上就返回来了。于是同拓跋焘一道进入统万城,俘获了夏国的王、公、卿、将、校,以及夏国国王的几位母后、皇后、嫔妃、姊妹、宫女等,数达万人之多,马三十多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国库中的珍宝、车骑旗织、器物等不可胜数,拓跋焘都把这些东西分赐给魏军的将士们。


想起当初,夏王郝连勃勃性情奢侈,修筑了统万城,城高十仞,城基三十步厚,上宽十步,宫城城墙高五仞,城墙坚硬可以磨砺刀斧,城内台亭楼阁雄伟壮观,都雕镂图画,披上绮罗锦绣,纹饰精致,色彩华丽。面对此番情景,拓跋焘回头对左右的人们说:“蕞尔小国,却如此过分地奴役百姓,能不亡国吗?”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万始朝元读者互动

这书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决定 打赏作品:

可用余额: M币
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