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每个同龄人心头都有那么一段尘封的历史,时至今日,我的心头依然时常会涌起高考前后发生的点点滴滴,像悉心欣赏一部名著般,每每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每每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印象中2004年的夏天异常炎热,那份来自心底的煎熬更是让人躁动不安。也就在那个时候,自己剃了一个光头,大有壮士断腕般,不破楼兰绝不回还的架势。期间几位久未谋面的初中老友专程到学校看望我。“好好考,给咱这帮老同学长长脸!”、“放松点,你要是考不上,那大学就得倒闭了!”……也是在那个时候,让我看到了老同学间深厚的友谊,这种鼓励和宽慰,虽然短短几言,却让我终生铭记。
在惶恐和期冀中,终于等来了“上战场”的日子,在这三天里,有两个关键词让我感触颇深:葡萄糖和准考证。在去往考场前,寝室老三拿出一盒葡萄糖,轻敲两下,熟练地倒进了嘴里。看着一旁莫名惊诧的我他笑着说:“要不要来一支,缓解压力!”我学着他的样子狐疑地敲开后倒进了嘴里,当我抿嘴回味之时,却无意中发现嘴里有一异物,吐出来一瞧竟是一小块玻璃茬儿,想再抿嘴看看是否还有残余,却又不敢用力,无奈只好喝口水漱漱嘴了事。但在当天上午的考试中,自己一直心有余悸,害怕自己奋笔答题时因玻璃茬儿划破血管一命呜呼,真到那时候,中国高考史上会不会又多出一个因压力大而殒命的案例?“救救孩子”的呼声会不会再起高潮?如此胡想连翩,竟成为大家日后的笑料谈资;第二个关键词出现在高考的第三天,看到同学们都拿个纸袋,既方便又保险,自己也不落后,便把铅笔、中性笔、橡皮等考试需要的东西一股脑装将进去。第二在早晨行至半路,当我猛然想起准考证和身份证还藏在自己前天所穿上衣口袋中时,只觉得五雷轰顶一般,我来不急和同学打声招呼在自行车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当我气喘如牛地在考场刚刚坐定时,监考老师也随即走进教室,事后,我一直庆幸自己的“顿悟”,要不然真是悔之晚矣!
与考前的紧张相比,最能形容考后心情的就是焦虑了。离校前,自己联同几位挚友,把三年来的书卖了个精光,其一是因为下一届教材已经改得面目前非,这些书很难再有用伍之地,其二是几人相约誓不复读,有学校就上。所卖的钱恰好够大家搓上一顿,几经斟酌,就在校门口的小饭馆里小酌了几杯。席间,几人大谈理想、抱负,大有挥斥方遒,舍我其谁之感,晕头转向间纷纷回家而去。细细想来,那竟是我们几个聚时人员最全的一次。此后,回家也时有小聚,但总是找不到当时的那种氛围和心情,相信其他五位挚友也会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