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当下,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形成了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国外交政治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国民心理的变迁。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改革开放面向未来是新中国外交的第四阶段。独立自主原则始终贯穿整个时期,前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无疑起过很大作用,让过去一穷二白的中国在世界立稳脚跟。那时的中国虽然物质不充实,但是国人的思想斗志昂扬,敢拼敢闯,能够为社会发展,中国富强竭尽全力,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那个时期国人也更加纯粹,社会更安稳。
历史的车轮不会永远只停留在某个时期,正如贫困终究会过去。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滚滚的新潮涌入,中国社会充溢着新鲜气息,这些都是巨大的成就。同时,积聚在一起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是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思想文化建设的严重落后,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的不富足,社会的浮躁无底蕴。一系列可笑的中国式事件的发生,一些原本无关原则性只关于基本道德的问题在今天必须正式,如给不给扶摔倒的老人,为何面对小悦悦熟视无睹 ,梦鸽为李天一的偏执辩护。当下国人精神支撑匮乏,难道精神和物质不能共存?
清末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一只眼看到了西方的物质繁荣先进,却没把另一只眼睛睁开,没有看到社会的发展根源是思想制度的先进。思想决定人的发展,社会也一样,国民的思想决定国家的发展。封建落后的清王朝较之先进的西方社会,不堪一击是必然的。那时的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圆滑,一天天的满足,一天天堕落,却又自觉光荣。所以注定了清王朝外交的必然失败,一个国家没有发动民心,谈何改革。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中国人的奴性,自然在外交上也充分体现。新中国的外交始终贯穿和平稳定,一直到能够容忍日本公然争夺钓鱼岛,东南亚小国争夺中国领土。面对这些,中国并没有采取暴力抵抗手段,虽然网络媒体上充斥着这样那样扬我国威,誓保国土的新闻,虽然口中说的句句是正义。但是细想,当下中国人真的了解关心国家政治,关心民族兴衰吗?我们通过手机网络浅略那些政治新闻,可曾真正深思过问题所在。
很多人认为,国家大事高高在上,岂是平民百姓涉足的。与其以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倒不如直说没有迁涉到切身利益,体质和精神都硬化的人民,确是很难起来捍卫非物质权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爱国精神值得赞扬,但是朝代思想的局限决定了他的局限,忠的不是国,只是朝廷。当下虽然没有战争,但是也有这样一群人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角色——海外留学生。他们也充当着广义的外交使者,他们的形象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一个失去自信心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欧洲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力量等于正义,所以西方人会直接表现正义和非正义。在西方人眼里,一个敢打欧美人耳光的中国人在欧美心目中的地位比一个只会向他们鞠躬谄笑的高等华人高得多。无论西方曾经如何强大于中国,但是作为外交文化传播的使者,树立民族自信心是理所应当的,过分的中庸是极大的悲哀。
有人反对“弱肉强食”,我认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法则。人类也是一样的,强弱是有界限,人类进步的根源是强弱竟争。孔子讲究大同,毕竟还很遥远;联合国承担解决国际究纷,维护和平,这与弱肉强食也不矛盾,在强弱争夺中必须有一个中立方和减小伤害的机制。强者没有义务帮助弱者,强者对弱者的帮助是基于精英意识,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赞同。所以强大的美国会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这是需要实力支撑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家外交需要一个个国民,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既要讲独立的人格,也要讲自信的国格。我们要争独立,不要变成奴隶。
回溯历史,反观当下。中国外交政策随着世界而变,孔子时代和当今时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爱国的范围意义不断变大,联合国在世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下中国,何去何从?每一个中国人,该在中国外交中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思考。
其实,剖析外交,思考任何问题,最深层的原因依旧是教育。是中国式教育一步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奴隶,中国中流家庭,教孩子大抵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惧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这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社会骨干力量,能担当起外交重担吗?施以什么式的教育,在应对危机时就会表现出特质,现在的教育能教会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判断能力吗?诚然,几千年前的中国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的,当下是一个关注教育的时代,所有的教育人员要思考,该教会孩子什么?你要教孩子什么?社会上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回溯历史,反观当下。外交是一门有深厚积淀的学问,不是外交官的几声呼吁,中国的前进发展会增强中国的实力,增强外交声音需要每一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