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唯美而不囿于唯美

  • 作者: 草色烟光
  • 发表于: 2015-06-27 03:43
  • 字数:1572
  • 人气:1525
  • 评论:3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少年国王》透露的对自我的审视和对现实的观照
  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小孩子读来温暖又奇怪,常常有牺牲和死亡,又往往让人感受到无私的爱和崇高的理想,比如《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和《自私的巨人》。在这一部童话集中,第六篇《少年国王》比较特别,它是给大人读的,足够深刻,同时也很能表明王尔德本人对自身的判断和对现实的态度。我现在读的这一篇《少年国王》是由巴金译注的,俭省而有味,展现了那个时代共通的黑暗与思索。
  文中的主角——少年国王是一个很有趣的形象,他生得高贵,却被养得天然、粗糙,“活象一位褐色的森林的牧神,或者一只刚被猎人捉住的小野兽”,按理说这个孩子是混沌的、未受开蒙的,然而他对艺术和美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爱好和追求——传言他的生父是一个美术家,这大概也有点影响。总之,“在更多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他从一种差不多等于先知预见的敏捷本能上觉得艺术的秘密最好在暗中求得,美同智慧一样,都喜欢孤寂的崇拜者”。我们于此窥见作者本人的第一重投影,作为忠实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说过“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要么戴一件艺术品”。相应的,故事中不乏对“艺术品”的美妙描摹:大楼梯“装饰着镀金的铜狮和亮云斑石级”,内侍们金发长身,“披着斗篷垂着漂亮的飘带”,遑论少年房间的繁丽装饰了。在这里,少年国王的王宫显得那么美,却又让人感觉那么遥远,一如王尔德在《谎言与衰朽》中展现的艺术观——艺术要美而不真,它超然于现世,躲进了象牙之塔。
  可是王尔德并没有抛弃现实,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唯美主义“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的叛逆。在对美进行了形象的诠释之后,美背面的残酷现实得到了揭露——少年国王在梦境中目睹了织工和奴隶们经受的苦难,他们为了赶制少年国王加冕的王袍、王节和王冠而劳累到死。面对少年的同情和疑问,他们说“我们的脚踏出了葡萄汁,却让别人来喝葡萄酒。我们种了谷子,我们的饭桌却是空的。我们都带着链子,虽然链子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都是奴隶,不管人们说我们怎样自由。”一语道破上层人的享乐是建立在对底层人的剥削之上的。而后少年亲历了“死”和“贪欲”的争执,逐渐明白贪欲正是苦难的根源。于是,艺术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在这里作者对自身进行了诘问和批判,他爱美,但也清醒的认识到了支撑美丽表象的罪恶。有意思的是,少年国王是通过梦来窥悉世态的,而不是通过某一个智者,他像一个真正独立的人那样主动去认识自己和世界,而且他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于是他蜕变成了一个智慧的仁慈的人,而不是一个天真的暴君。这里既是王尔德对自我的要求,又是他对时代人的期待。至少此刻他并未像典型的唯美主义者那样绝对客观、冷漠地对待题材,而是感受着少年的那份痛苦。
  清醒后的少年痛心疾首,他拒绝了王袍、王节和王冠,坚持以牧童的装束加冕,于是受到了臣民们的唾骂,因为他像一个乞丐,不配做他们的国王——这与他们之前堂皇的效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值得爱戴的不是高贵的灵魂,而是金贵的躯壳。一个愤怒的平民这样控诉:“我们就是靠您的阔绰来活命的,您的恶习给我们面包吃。给一个严厉的主子做工固然苦,可是找不到一个要我们做工的主子却更苦。”更是对现实的披露,随着剥削而来的最可怕最顽固的东西,是被剥削者的认同和习惯。王尔德意识到,救世的要务是改变思想。
  最后,贵族们冲进皇宫想要杀死这个让他们丢脸的少年国王,见证了少年在日光下的加冕,为他加冕的是上帝。这一结局充满传奇理想色彩,也十足讽刺,神没有指点骑大马数念珠的教士和看遍黑暗却无能为力的主教,倒眷顾了这个刚开窍的少年。于此王尔德重又回归唯美,他坚决地否定现实社会,向梦幻求美,给了少年国王也给了读者一个美丽的幻梦。
  透过《少年国王》,我看到了王尔德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他狂热地追求艺术,理性地剖析现实,怀抱怀疑和信仰,像少年一样,勇敢又固执。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