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张小姐,是七年之后 好友的一场婚礼上。 人丛里周旋交际的张小姐,一袭素雅的碎花露肩礼服。 踩着一双恨天高的她,周身的气质与当年的青涩相比,简直脱胎换骨。 张小姐是我们这群狗友之中,混的最有光环的那位。年纪轻轻,就做了省厅某机关的一号秘书。 朋友新婚仪式上,她义无反顾的担当了婚礼司仪。
众多宾客环绕之间,她落落大方,从容幽默的主持,博得大家一致拍手称赞。婚礼仪式后,我们几个当初死磕的姐妹陪新娘小聚。 席间我默默观察她,张小姐笑靥如花,谈吐优雅而恰到好处。 言辞风趣而富有智慧,找不出丝毫卖弄的痕迹。 从她身上,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含义,酒过三巡朋友之间的眼泪和真心话多了起来,勾肩搭背的谈着自己的家长里短。朋友都感慨是读书改变了张小姐的命运,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和张小姐的相识,是在一所风评差到极点的中专学校。 当年的张小姐,因为五分之差 与市重点中学失之交臂。 同样也错失了学费全免的奖励政策。 家庭条件堪忧的她,又祸不单行,她爸爸上班的锅炉厂发生意外,导致身体偏瘫。 吃东西的时候,常常吃进去一半,又从嘴角流出来一半 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她身体孱弱的妈妈,不仅要照顾全家人的起居 ,还要供十二岁的弟弟读中学。
张小姐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辍学,在外吃尽了苦头。 一个从未干过重活的姑娘,为了挑起家庭的大梁,换了不下七八份工作。 后来,她妈妈在服装厂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才说服她回来继续读书,幸好有一所中专肯接受她。所以张小姐回来读中专,无独有偶 ,我跟张小姐成了同寝的好姐妹。
我跟张小姐一见如故,恨不能拿双面胶将彼此粘在一起。 我们俩是好到每天上卫生间,都要挽着胳膊一起去的那种。 十七八岁那个多事之秋,我们中专学校的女孩子与高中同龄的女孩子不一样。 她们忙碌在学习中,没有功夫打扮自己,更不会花心思在谈恋爱上。
我们中专的同学,心思不在学习上。却大都春心萌动,时常在酒吧夜店四处游荡 ,交往各色各样的男朋友。 那时候的张小姐,戴着酒瓶底一样的厚眼镜,微微臃肿的身材,套着一件宽松的运动装。与周围的女同学韩流的打扮格格不入。 尤其是她略显臃肿的身材,对女孩子爱美的天性来说是致命的。 那时候的张小姐看起来最青涩、最肉嘟嘟、也最与爱情无关。 而我也正处在敏感而多疑的年纪,也许就是因为她外表的不优秀 ,和学习方面的很优秀,让我们各自相安无事,在偶尔争吵又和好中,积攒了三年的友谊。
张小姐也谈过两次恋爱,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刚兴起。有一个男孩子与她在社交网络上认识。 她们网恋两个月,男孩要了她的电话。 但张小姐就是推辞不肯见面,任他的甜言蜜语堆积成山 ,那男孩甚至还为此流过眼泪。 张小姐也动了情,但她也怀疑社交网络上,那些张口就来的喜欢,能有几分是真的。 两个多月后,张小姐跟他约在市里见面。 两人初次见面就牵了手,男孩甚至要亲吻她。 张小姐抵死不从,后来他们就失去了联络。
也许用下半身来思考问题,是男人的通病。 张小姐并非不愿恋爱,她是有着自己的担忧。 跟所有女孩一样,害怕被人玩弄感情的同时玩弄了身体。反而玩弄你的人,会在背后嘲笑她有多轻浮。 但有个男生,却是张小姐主动喜欢的。 他起初不愿跟她一起。 后来又勉强答应交往,但是不对等的恋爱 让张小姐爱的很委屈。 即使张小姐对他再好,也感觉两个人始终是貌合神离。 那种名存实亡的恋爱关系,进行了两个月后,也无疾而终。 后来有一天,那个男孩突然酒气熏天的打电话给她,本以为是朋友之间的一场安慰。 没想到他仗着张小姐的喜欢,对她肆无忌惮的动手动脚。 那种亵渎感和玩弄感, 让张小姐恼羞成怒,一记耳光过后 两年的喜欢也从此归于沉寂。
很多时候,外人眼里的孤僻,并不是她刻意造成的疏离。只是从那之后,张小姐真的变了。 也不是没有羡慕过校园里那些人人眼中的金童玉女,男孩的身材顷长,女孩的长发披肩。只需要看一眼他们背影,就能让人轻易联想到偶像剧里的浪漫故事。 也不是没有嫉妒过同寝的姐妹,面容姣好的她和她,每次生日都有无数陌生的男孩子,奉上鲜花巧克力、还有衣柜里多到快要堆不下的泰迪熊。
但那时候的张小姐,更多的空闲时间,是泡在图书馆里、或约上我一起去体育馆打网球。 没有网剧和恋爱的干扰,她用了几乎两年时间 ,从“廊桥遗梦”到“挪威的森林”、从诸子百家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全都翻阅过一遍。
在寝室的同学,对着手机韩剧里的偶像们 ,乐不可支的时候。张小姐就坐在一片橘黄的光晕里 ,埋头在艰深的专业习题里。 就在寝室的同学四仰八叉的躺在床上,和外地的男友煲电话粥的时候。 张小姐正戴着耳机,专心练习英语听力。 甚至,她很多次婉拒了我们彻夜聚会和迪厅酒局的邀请,变成了我们眼中不合群的人。
肯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后来的张小姐,顺利通过了接本考试。 直到我们拖着行李,送她坐上了去省重点财经大学的班车。 她从此与我们这所不入流的学校彻底告别,也远离了我们这些甘愿平庸的“大多数人”。 我们都知道,那里有尖端的学术研究、那里有凌晨两点半 灯火通明的图书室、那里会更适合她。 直到七年之后,她的焕然一新。 这时我们才发现,她已经站在人生的极点,似乎与我们隔着一整个亚欧大陆。而当初那些面容姣好的同学,早已经身为人妇,远没有她那么深远的人生追求。
其实,命运这家伙脾气很怪、也很公平。 它时刻俯瞰着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分毫不爽的将好运或噩运 ,降临在每个人身上。与人类肤浅的只注重“表象”的逻辑不同,命运似乎更偏袒那些特立独行的追梦者。
————阿祥哥文字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聆听九点半”,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