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推荐

寻觅博格达沁古城

  • 作者: 胡杨
  • 发表于: 2013-07-14 21:32
  • 字数:1608
  • 人气:2437
  • 评论:7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早就听说博格达沁古城非常壮观,总想找个机会去看看,今天,阳光明媚,正是出游的好日子。我独自一人骑车前往焉耆西南12公里的古城,去寻觅那神秘的博格达沁古城。
  博格达沁是维吾尔语,意思是“宏伟高大的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阿耆尼(焉耆)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玄奘所记载的阿耆尼国都城就是汉代焉耆国国都员渠城,也就是唐朝焉耆都护府的治所,唐开元七(719)年曾在这里设置的焉耆镇。
  我沿着314故道向西南前进,公路两边杨柳成行,沙枣溢香,10分钟后,我穿过了农二师二十七团团部,转向幽静的乡村公路,继续向西南行进。田野里,玉米金黄,瓜果飘香,沟渠边芦花在向我招手,原野里鸟儿在为我歌唱,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西部风景画就展现在我眼前。
  20分钟后,透过高高的玉米顶子,我蓦然看见一道高耸的城墙出现在我眼前,我加快了速度,不一会就来到了古城的西北脚下,不用问我已经来到了博格达沁故城下。在城墙上一群维族巴郎子正在放羊,可是,城前的护城河却把我挡在脚下。我向高处的维族朋友喊话:阿打西(维语:朋友),牙合西木色孜(维语:你好吗?)?怎么才可以进去呀?一群维族小朋友齐声用生硬的汉语说:乃(那)--边--,其中一个还用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我说:热合买提(维语:谢谢)!于是,我又折向北边,从正北方绕过护城河,推着车子就上了高大的城墙。向南望去,真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城内一片荒凉,有几个高大的土包依稀展现在眼前,满地灰白色盐碱地上长满了骆驼刺和盐爪爪,城的四周有100米左右宽的护城河,在城的东北和西北角各有一个高大的烽燧,呈灰白色,更显突兀高大。城南北约900米,东西800余米,城墙宽约5米,高约4米,周长3000多米,和玄奘的记载吻合。在城的四周各有两个豁口,走近看,豁口突出,应该是带有瓮城的城门。
  我从城墙上走下来,从满地的骆驼刺中小心穿行,来到了城里,我小心翼翼地踩在每一块土地上,生怕惊动了“先人”们。在一个土丘旁,满地的白骨和零落的陶片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么多的文物被盗墓贼破坏的满目疮痍,真是痛心万分!我胆颤颤地走在土丘上,踩在被盗出的五花土上,随手捡起一块黑色陶片,那是一块盆子的边沿,非常精美,我又用脚踢了踢另一块红色的罐底,顺手捡起,厚厚的,沉甸甸的。当我来到那个最大的封土堆前时,眼前的景象更让我吃惊,散落在地上的硕大方砖,异常精美,估计是高大建筑上的饰件,地上白骨更多,大都是动物的骨骼;在另一个土堆上,我看到了半个破损的磨盘,小小的,就象我们用来磨豆浆的磨盘;在其旁边还有一个风化的大磨盘,上面的纹饰依旧历历在目,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历史的沧桑。我似乎感觉到了“先人”们在流泪,在哭泣,他们在唾骂这些惊动他们“午休”的后人,在咒骂那些盗挖这些文化遗存的不孝子孙们!多么珍贵的文化宝藏就被这样地破坏了,2000多年的古城就这样慢慢地正在消失…..
  据记载:当年从老城子里出土有罐、瓶、盘、杯、灯、锅等陶器以及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汉代物品;另有“五铢”钱币、“龟兹五铢”、“贵孀”银币、“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以及“元”字、“中”字等汉代和唐代钱币以及戒指等饰品,从而印证了它是汉唐故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在博格达沁城正东500米处,有一座周长1400米的卫星城,在其四周5公里内分布着几处高大的封土堆,当地群众根据不同的颜色,分别叫它们黑疙瘩、白疙瘩、青疙瘩和金疙瘩,有人说它们是烽燧,有人说是国王的陵墓。是啊,2000多年的岁月,已经抹去了历史的记忆,那个当年雄霸西域三十六国的焉耆古国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古城,骑着自行车向归途走去。我仿佛听到了丝路上驼铃声声,正在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焉耆历史的辉煌。我回望古城,好像看到了一位历史老人正在向我招手,我越发感到到了我们身上历史责任的重大,保护古城已刻不容缓!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