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夙兴夜寐,三杯淡酒,怎敌过盏盏乡愁,也恐怕只能像李太白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开家乡的人难免会在举手投足间点燃乡愁情怀,那种感觉无以言表,却如泉水般涌上心头。只因鱼传尺素,驿寄梅花也抵不过家乡的那抹红。
小山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低洼地带,一排排房屋鳞次栉比,河流在村围静静流淌,倒映出柳树的婀娜身姿。村外的田野在山地的举托下显得很安分,长出浓密的庄稼。多少年的发展,山村和邻村之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唯有村里的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依然伫立在风雨中。
老槐树不是临地扎根的,而是在一个旧弃的高台上,不清楚她到底长了多少年,只是想它的根已经在地下深深扎根了。树腰粗壮,一个人抱不动,得两个人才行。靠近它,深褐色的树皮,已经伤痕累累,印迹斑斑。不过,在这样一尊庞然大物面前,你不免会觉得它很庄严,很神圣。它的腰身是倾斜的,以至于一多半儿的枝干已经延伸到了高台的边缘外。枝叶繁茂,密密麻麻,夏天正午过后,就有许多老人借老槐树送来的阴凉,在树下聚精会神地下棋喝茶,直至日落树梢,余阳待尽。
鸟雀经常光顾老槐树,栖息在位高的枝桠上,避免过路人惊醒它们的良辰美梦。留心就会发现在离地面最近的树桠上系有红布条,是从红布上一条一条剪下来的,不过已为数不多,而且经过风雨的吹残,每一条系成结的红布条都已经褪去原先的光彩,飘飘零零。
每逢初一或十五,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烧香,门口左右两边烟雾缭绕,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祈祷家人平安幸福。老人们手里总会备着一条一条红布条,把每一个孩子叫道跟前,把红布条系到孩子们的衣服上,裤子上。千叮万嘱他们不敢取下来。因为能够驱邪避鬼,孩子们从小是怕鬼的,即使没见过,他们也会把老人的话铭记于心。尽管老人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他们的心是善良的,心中的执念也是单纯美好的。
等孩子们茁壮长大,有的要去征兵,有的要外出打工。无论亲人怎样摆设酒宴,招朋呼友为远行的孩子饯别,村里的老人还是会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登上高台,拽低树枝,倾尽全力在梢头系上一条条鲜艳的红布条。这样的做法只有老人在延续,年轻人,中年人都并不在意,他们也并不知道红布条是老人们惦念儿孙的信物,日日夜夜盼望着亲人远归。又逢佳节,人未还,只能再次弯着佝偻身躯,登上高台,望一望老槐树上的缕缕红,将思念、期望寄托于此。
而那些出门在外的飘泊族,会想起家乡有位老人曾经给他系过一条满载祈祷的红布条,还会知道那位蹒跚的老人还曾经为他在老槐树上系过一丝满载思念的红布条。因为山村里的红布条依然还在。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多少背井离乡的人曾为故土留下一滴眼泪,只希望在天涯之际,想想那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