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乡的一个乡村。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989年——1993年我在河南的省会——郑州上河南省交通学校的期间,家乡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尤其是我每次从家到校上学都是由父亲和兄长一起早起骑自行车大约跑8公里外的濮城镇去搭车,每次从郑州回家都是提前写信告诉家里回家的日子,让家人去接,否则,就需要自己步行回家,如果顺路搭乘行驶在路上赶毛驴的,告诉人家说是东西两庄上(就是附近村的意思)在外求学的学生回家来啦,他们都乐意让乘,至今记忆犹新。
说起赶毛驴车的,也就是牲畜车,大都是搬运站上的职工,那时候作为搬运社的一位搬运工,赶着毛驴,拉着底盘车,不是给供销社拉盐,就是给棉花站上送棉花,或者帮农民拉稻糠、麸子,拉砖瓦、拉土垫宅子等,基本上闲不住,一月下来,除去“葱花油盐醋”的花销,总算还能解决老婆孩子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搬运站里也有领头的,那时候叫队长,记得有一位搬运工是在部队呆过几年,见多识广,赶毛驴车时就被推为队长,拉完货就是帮大家清点一下货物,算算运费什么的,那时候也缴养路费,一般按每月每套“毛驴3元,骡子大马5元”的标准征收,走的大多都是泥土路,根本没有柏油路。赶车累了或遇阴雨天就住进车马店休息。公路运输管理所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据说那时人员编制40余人,叫“联运办公室”,后来又改为“计划运输指挥部”,结算运费都是由搬运站上的运管所的职工给结算,想起那时候的泥土路,现在还历历在目:路面坎坷不平,坑坑洼洼,一些较大的坑洼被砖瓦厂剩下的废渣填着。风天,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雨天,泥流滚滚,一片沼泽;雪天,路上黑一片,白一块……为了生活,乡亲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上面行走着,那些坑坑洼洼见证了搞运输的多少辛酸往事。曾记得,搬运社的职工用牲畜拉着载满煤炭或是农产品底盘车在路上行走,;曾记得,大爷叔叔们满载庄家的农用车陷在泥沟里,奋力挣扎;曾记得,下乡买辫子的人骑着自行车满街吆喝;曾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耍,衣服鞋袜沾满泥巴,被父母责骂……一次次,一幕幕,都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我歪着小脑袋痴痴地想:啥时候来个神仙,吹口仙气,把这条坎坷难走的路变成平坦宽阔的路,让人们的运输工具平平稳稳的在上面行走呀!
农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集体土地实行承包,农民的种植方式有所改变,在田地里下的功夫也多了,但道路只是稍有改变,泥土路变得稍微宽了一点。缘由是土地实行承包以后,农民收入有所增加。部分农户由独轮车变成双轮车,有的还率先买起了农业机械,如手扶拖拉机、收割机等,便于运输和耕作,路的改变才使得运输工具也随之改变啦,人们开始由自行车运输改为农用车运输。又过了一个年代,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使一大批“有本事”的能人纷纷搞起了企业,农用运输车成为农村乡镇企业短途货运的主力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农用为主的拖拉机、三马车在运政管理者的帮助下,农忙季节在家拉粪土、农闲季节也从事营运拉砖、拉麦秸等,农用运输车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为农村短途货运的主力军,一度缓解了乡镇企业的“运输难”,为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输市场经营行为,减少和避免国家规费流失,运管所的职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也进行了整顿,不仅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散发传单、张贴广告,大力宣传缴纳交通规费的重要性,而且严把审验关,对不具备开业经济技术条件者,经营行为不规范者,车辆技术达不到标准者等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经营资格为止。整顿的效果是提高了车主、业户自觉缴费的意识,减少了国家规费的流失,并引导这些农用运输车开始跑长途,我们那里拉麦秸的都送到山东的临清、河南的新乡等地。但泥土路带给人们的“伤痕”还时常挂在人们的嘴边:村里好不容易在外地请来了一个“财神爷”,但在考察项目的当天,正好下小雨,投资方看着道路的泥泞,想起将来运输原材料和产品一定会很困难,最终打消了投资的念头;村里有几个人联合办了一家面粉加工厂,也是因为下雨,路又滑又窄,两车面粉都倒在了路边的沟里;还有一个养鸡专业户,第一次用机动三轮卖鸡蛋,也是因为下雨,结果,鸡蛋碎了很多……路制约运输的苗头开始显现,于是,村委就号召村民集资,在外边工作的捐款,做生意的捐资,并许诺刻碑纪念,因此,原来的泥土路又变成了砖籽路,尽管路面不是很平整,人们在路上骑着自行车一颠一颠的,但还是比泥土路又多了个好处,这就是下雨天少了泥水。汽车、拖拉机行驶在路上,再也不会滑到路边的沟里了。对此,人们多少有点沾沾自喜,满足感油然而生。因为人们不能忘记:农村集体种植时,庄稼地边的小路只有尺把宽,长满青草,人们走在上面就像踩钢丝,下雨天,高一脚低一脚,不少人深受其害,不是扭了脚踝就是摔了跤,严重的导致骨折,老百姓都称那是“倒霉路”,机动的运输工具根本无法在其上面行驶。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那一天,2003年的春天,河南省交通厅把濮阳市列为“村村通油路的”试点市,范县也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到 2003年秋天,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终于展现在乡亲们的面前。在鞭炮的声声炸响声中,人们欢呼雀跃,村里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有福了,跟城里人一样了,家门口也通上柏油路了!”于是,村里致富的能人也率先买起了面包车,开始跑运输,学生上学再也不用家长去送啦,从家门口坐上车就一直送到学校门口啦,家长放心,学生也放心。
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踏着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随着运输量的增加,村里的运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个体运输户从自行车改为摩托车,机动三轮;拉砖瓦的也从拖拉机改为三轮车,甚至有的还买了翻斗车、油罐车、气罐车,拉客的也由三轮车改为面包出租车,每每回家,不时从身边驶过的各种运输车两,穿着时髦的姑娘小媳妇,无不展示着新农村建设带给这个农村的大变化,运输车给该村带来了滚滚财源。为加强引导,规范市场秩序,走市场化道路,该村还组织农民成立了运输协会,小村的运输业越来越火,已成为迅速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在运输过程中的胸怀会更广,步子会更快,会斗志昂扬的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小康,走向辉煌的明天。
时光飞逝。在县城里工作的我回家的次数也少了,2012年过春节时,当我带着媳妇、儿子,回老家探望亲友时,发现道路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我惊讶不已。我村作为扶贫点,积极求援,家乡的路铺上了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路”、“富裕路”。当人们走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上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纷纷举起拇指称赞,认为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路”,是市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康庄路”,是农民生活奔小康的“希望路”。
今天,当我徜徉在乡村的水泥路上时,也许在县城里生活的时间长了,并不感到什么新鲜,认为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这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过,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如今,连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老百姓眼前,我们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呢?怎么能不为它讴歌呢? 我村的南头有已通车的濮范高速通过,从我村开车10分钟就可以到高速的出入口,可以说高速路也修到了家门口,今年准备开工的德商高速公路将横穿已建成的濮范高速南北贯穿我县,在我村的北头由正在建设中的东接“大京九”、西连“京广”主动脉的晋豫鲁铁路通道通过,我们村的南头大片土地都被划作我县的产业集聚区,我村的运输也会随之壮大起来,路修好啦,听说我们村两委班子正在考虑争取在集聚区旁边建设物流中心的事……
我想:家乡的路铺成水泥路,村里人都高兴,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什么样的运输活都能接,想去哪里也不怕啦,打心眼里为家乡的老百姓高兴。因为宽广的大道一定会为社会进步、人民致富、运输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先后在《公路执法》、《河南道路运输》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