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皆山也。刚解放的时候,满处布满的还是羊肠小道,在那绿树掩映的不可名状的路,印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也只有在那静幽幽流动的香溪河边,因为战争,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才遗留下的马路:残留中的记忆------民国时期治理环境的最高水平。
“牛路”一说就象风牛马不相及一样。可见牛的稀有。它的生存的位置在田地,而不在路上。
最古老、最动人、最传神的故事莫过于屈原故里乐平里、兴山高岚、建阳坪,牛,不用鼻楗,只用手势。这便是孔夫子在孔子河、屈原在读书洞悉心传教的结果,尽管调教的人尽归圣贤,然牛与人的那段灵犀,确是薪火相传的骄傲。
我不知道牛是怎样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人类生活的,那时没有通都大邑,如何用粗大的笨脚踏进山旮旯的,更不知道笨的出奇的它怎样学会遗忘无数皮鞭的抽打,用自己那浑身是劲犁出漫山的田野,远望像花,近看皱纹道道。那些牛用它以德抱怨、任劳任怨化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终于将人类感动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比耶稣劝人以牺牲牛来祭祀他自己要真诚的多,在牛的勤劳奉献面前,古朴敦厚的山民宁可将死后的牛看着神物,无视牛肉的鲜美,坚持不食肉而天葬于乱石岗,其间的骨肉情深,天鸟传为美谈。
牛的大量引进来自于路的曲径通幽,战天斗地的豪情、使天堑变通途。骡马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牛便是坐着解放牌汽车加入古道肠热的农民队伍的,尽管他们不像名画“五牛图”那样壮美优雅,却也憨态可掬,质朴的让人怜爱,牛的情绪也伴随着人的思想转换起承转合升降沉浮,社会的因素与收成好坏上下波动。
牛,在皮鞭与吆喝声中实现了它最壮美的牛生,人的吆喝也在空中透出音韵美。似乎鞭稍的响亮决定着人生勤奋的质量。
无论牛多么的努力,不用扬鞭自奋蹄,它的淘汰犹如骡马在滚滚车乘到来之前悄声无息。牛在隆隆的拖拉机声响面前也只能望而却步。欢快的机器声弥漫了整个田边地头。这些可爱的铁疙瘩被戏称为铁牛。
铁牛的出现占据了一切空间,就连牛圈也一并兼之。现实的人们接受了铁牛科学务实的精神、连着它的效率与节约。
可怜的牛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美好家园,被勤于思考的人带到一个没有皮鞭,没有劳作、生活更加有保障的地方。只是在那地方更加有滋有味的享受之后,提供给人的便是牛的最年轻最鲜活最灿烂的生命。
这些血肉模糊的肉泥一旦被供上餐桌,便是被烹调大师精心下过一番功夫,或炸、鎦、烹、烤、煮、炒。焙受欢迎的作品和着酒的作用,精神的愉悦随着音乐的节奏的加快。
一个更加庞大的肉牛圈养基地帅先在小西藏之称的高山小平原榛子乡展开-------。
那些牛人共耕的历史,就象牛郎织女的美好佳话,像书写只剩书法高高地挂在墙上,远离生活,且有精神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