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个七天接着又一个七天,不疾不徐,犹如江河长流不息,能留的带不走,该走的留不住。一切的悲喜与苦厄都会在时间中模糊,湮灭。焦虑和恐惧感由此而生,且与日俱增,直到发现了文字——这一留存记忆的最可靠方式,于是便有了每周一篇的《熬周记》,周末出品,年中无休。平淡的日子就如同白粥,个中滋味需要细品……
【2016第7粥】
【历史】
2月6日 台湾南部遭遇6.7级地震
2月8日 国际田联着手调查马家军事件
2月9日 凌晨深夜香港旺角发生暴乱事件
2月9日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月11日 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
【记录】
1
这个春节已接近尾声。
“每逢佳节胖三斤,节日过后泪两行。” 这样的顾虑,我倒没有。但是肉肯定没少吃,酒也就没少喝,人没少见,情没少叙。
回到老家,亲戚朋友、同学故交,自然都要聚一聚。
二叔50出头,早已下岗,独自闯荡多年,饱尝艰辛,前些年领着女儿女婿创业开饭店,工薪档次,未受大环境影响,如今渐入佳境,已是盆满钵满。今年他骑摩托去了趟西藏——一个潇洒的小老头。如今,他关心的是自己尿酸的指标,以及到底啥时候能拿养老金,60岁还是62岁?
姑父关心的永远是国家大政方针,反腐宫斗,说出的许多事儿,我都觉得骇人听闻。不知道他是从哪儿看来的。而且他酒酣耳热之后,经常就会思绪缥缈,抚今忆昔,滔滔不绝。“结婚时10平米的筒子楼,如今也能住上近100平的回迁房,而且地段不赖,一平米已经涨到6000多。我们也知足啦”……
这些可爱的长辈,祝他们健康,喜乐!
同学聚会更是肆无忌惮。因为虽然多年未见,工作家庭、经济状况、社会阶层都难免分化。可同窗的情谊,一起经历的那些二逼岁月,让我们绝对不会有隔阂。如果说经常见面可能会话题枯竭,但是一年聚一次绝对不会。
同时,整齐划一的年纪也会有一种先天的亲近感,君不见,如今社会演进堪称飞速,差几岁就会有思维方式的天壤之别。而同岁的人基本能找到很多相似之处,起码父母状况、儿女岁数这些大致相仿。
而且,我们有一个大致的约定,不谈具体工作,不聊细节。聊聊近况、做什么生意,去年做的怎样,也就可以啦,没有必要深入打听。
没有上下级,没有甲乙方,不谈工作,不谈合同,这种饭局,从功利的角度说,或许毫无意义。可是,高兴就好,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
开心,就是最大的意义。
2
今年除夕,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四个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且之后连续三天的新闻联播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完美的春晚。
紧随其后的是人民、光明、青年等各大中央媒体也是齐声高赞。这种史无前例的高规格让我们相信,它就是完美。
往年从初一大家都会开始吐槽春晚,面对各方评价,连导演都出言谨慎,可今年导演给自己打了100分。
所以,我们只能相信,它确实完美。
和往年一样,我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两眼,今年的收视率不知道有多少是坑爹的淘宝带来的,咻了TM的一晚上,连个毛都没有。
敬业(fu),真的有那么难吗?
语言类节目就不说了。怀念《警察与小偷》、《相亲》那种不被胳肢、没有挠脚底心感觉,且情节符合基本逻辑的小品。
歌舞节目稍有亮点,我心中排第一的是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身喊》,流行与传统融合,堪称完美。特别提神特别振奋的感觉。这就是摇滚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让我顷刻间回到《无地自容》《梦回唐朝》的那些青春激昂的岁月。
春晚更多看点,请参阅:考点大纲之春晚版(2016年政治、公务员考试必看)
3
这个春节,还有一件事情在网上沸沸扬扬。就是所谓的《上海女孩跟男友回江西农村过年 因年夜饭太差分手》
当时这个女孩看到的年夜饭是这样的。
同样是南方,我家的年夜饭是这样的。(还没上齐)
大致可以看出,从菜系上来说是相似的,南方很多地方的家常菜都是重在口味而非观瞻。同时,这两张图片从技术上分析,可得出两点差别:
1、上图光线较暗,造成食物毫无光泽,无法激起食欲。且桌面色泽发黑,给人油污不净的感觉。其实很可能是当时照明比较差,味道或许一点不差。 同时,小姑娘没想过,江西的农村,山清水秀无污染,食材先天的优势绝对是上海比不了的。
2、上图在盛具上不太讲究,都以不锈钢盆装菜,而不是用白瓷盘子。画面上缺少了烘托和对比的效果。
其实,这个事情之所以这么火,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如今的中国,城乡正在呈现两个面貌,大城市阳光普照,日新月异。而部分广袤的乡村却如同照不到的角落,毫无变化,且日益凋敝。
春节假期带来的人口流动范围之广之深是可以想象的,整个中国基本翻了个。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如此发达。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可惜,我已经回忆不起来,我老婆当年第一次去我老家过年,我家的年夜饭是什么样的?
感谢当时尚不发达的互联网。
也感谢当时还不是我老婆的某人没有失望地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