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老子傳說我認為應該用繁體文字闡述,這樣似乎才接地氣。
研習老子的特點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老子的長壽秘訣、
第二、老子的神仙傳奇、
第三、老子的《道德經》傳世、
第四、老子的四海雲遊。
第五、後人繼承老子些什麼?
第一、長壽秘訣
開篇應該從這裡開始。
我想當今人面對這塊石牌的時候,首先是好奇,然後是迷茫,其次是不解,最終是疑惑而去。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它已經改變了方塊字約定俗稱的規律,而是採取道教的“德性”組合意念,一字多意的組合方法來闡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如果我們不從這個角度入手,而是直白的去臆斷這首詩的含義,豈不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矣!下面我重複錄製前人翻譯的碑文讀法:
育爐煉燒延年藥,
真道行修益壽丹;
呼來吸去息由我,
性空心滅本無看;
寂照可歡忘幼我,
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
乾坤明原系神仙。
大家看了這碑文的翻譯,未必能夠明白其中的道意,所以翻譯者說:“這既是老子養生秘訣又是人體科學之真諦。”
對他的斷言我不能完全苟同,因為他丟掉了秘訣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義。我們從“鉛汞交接神丹就”一句原文的組字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用“金木水火土”組成“就”字和它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的深刻含義。你們說對嗎?
根據上面的分析與我自己的領悟,我把它翻譯成今天的白話詩如下,以供有興趣的同仁商榷:
身有丹田三真氣,
修煉需行兩周天;
調息尋經要內視,
閉關靜修心坦然;
道家不避繁衍事,
陰陽平衡是自然;
神丹賠盛君臣火,
乾坤輪轉壽無邊。
第二、老子升仙台
據說這是個老物件,是個歷史原物。我們今天就是衝著這個“老子升仙台”來的,想沾點它帶來的仙氣,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老驥伏櫪之年再來一次飛躍。
當然在老子面前沒有老,只有“小屁孩”“老小孩”之說,因為他老人家的年齡實在是太大,以至今天它在那裡貓著還是個迷。我們了解老子一般都是衝著《道德經》的傳播,繼而追溯到他的故土,看看他是如何成長,如何成仙,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憑藉一本《道德經》而處在永遠不敗之地。
“升仙台”之所以傳奇,我覺得還是因為日軍1938年攻打鹿邑時,那13發炮彈打在老子道觀上卻一發未爆炸而得名。面對這樣的結果,有人說這是巧合,說日軍的這批炮彈不合格,所以一個都沒有爆炸;更多人說,這就是老子的仙氣在庇護鹿邑,是道教法力無邊的展示。而我則喜歡後者的解釋,因為一座小小的臺院,一個很小的道觀,竟能讓沒有人性且武裝到牙齒的日寇,集體下跪,聞風喪膽。這是多麼值得中華民族道教文化自豪的一件名垂青史的佳話呀!
有時我在想,每月初一、十五,總是有那麼多虔誠的人們來這裡焚香祈禱,又喊又叫,又敲又跳,他們究竟在祈禱什麼?等我上了“升仙台”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因為“升仙台”正堂坐著老子漢白玉像,左右還有站著老子的四個徒弟。可是東西廂房卻是一個“靈官殿”一個“財神殿”這好像跟老子道德經中的宗旨有些相悖,更不是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的風格,我想這是今人的杜鉆與篡改,不然怎麼會有如此風馬牛不相及的結果呢?
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來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看著眼前這一切祭祀活動,我想如果沒有人出錢,沒有人供奉誰願意在大太陽之下折磨自己呢?於是我想“明道宮”究竟是在傳播老子思想中的什麼原意?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所以我很難再找出一個比較準確的統一答案。因為凡是寺廟祈禱者無非是想得到名利、升學、消災、升官、求子、平安長壽之愿,而這統一的夙願在這裡我想也能涵蓋人們的心理吧。
第三、《道德經》傳世不衰
人們對《道德經》的推崇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五千言,五千年”。開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已經讓人類爭論了幾千年,可見老子修煉水準之高,道行之深,真是讓後人望塵莫及。
今天從“升仙台”的存在來看,老子不但自己升天了,而且他的青牛和“趕山鞭”都一道成仙,不然就解釋不通後來《道德經》的問世了。人既然成仙,就不可能還在塵世,即使法力無邊,我想也不會有齊天大聖的變幻。所以《道德經》成文是真,老子出函谷關歷史 不假。唯有升仙之事耐人尋味,目前看來只有“升仙臺”上那幾枚鏽蝕斑斑的迫擊炮彈和房山上的彈孔,印證著歷史遺跡的存在,而老子神仙的身影我們真的只能聽聽傳說,拜謁一下他的銅像,對天興歎了!
研讀過《道德經》之人,一定會發現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及。因為老子寫得都是可聞、可見、可試、可用的理念。以自然為根基,以道德相貫穿,以陰陽做統領,以五行做回環。結果混元處一聲霹靂,無極中分出陰陽,少陰、少陽中展示著無限玄機,隱喻著物極必反中柳暗花明生機。他把治大國比作如烹小鮮,那氣魄和胸懷足足可以讓我們窺見一斑。這火候非等閒之輩可控,它需要掌握的恰到好處,過猶不及都是錯。世間又有幾人能有如此之大的智慧呢?無為而治、無為無不為也。你看看“明道宮”里外外三五成群,或站或坐之人。他們究竟是有為還是無為呢?還是在為而不為什麼呢?他們究竟是從陰還是從陽呢?
鹿邑是產糧區,因此這裡的人看上去一個個營養不錯,特別是祈福的女人,一個個看的上去都是體態健碩,健壯異常。不過在大街上自作“輪滑”的老者除外,雖然你看上去他衣著華麗,表情淡定,可是當他在公路中間駕駛著自己的“座駕”瘋跑的時候,你就會突然發現這是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
我真的不理解,老子的故鄉,“眾妙之門”前本應該人傑地靈,寧靜祥和,歌舞升平才是。可是眼前為什麼就是有那麼多瘋男傻女,嗷嗷大叫,讓人驚悚,魂魄不定呢?難道是老子一下子吸乾了這裡的靈氣?把他們留落人間做個實際的陪襯嗎?當然瑕不掩瑜,從鹿邑的“輔仁大道”“紫氣大道”的擴建發展與“建業”高檔小區的建設來看,老子的故鄉離現代化騰飛的時間不逺矣。鹿邑大有希望,因此我希望“升仙台”的香火越來越旺!
現在國家提倡“不忘初心”其實這句話就是老子倡導的“慎終若始,萬事無憂”的今譯。實踐證明,《道德經》一句話如果用的好就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前途無量。而關鍵在於你是不是能夠餞行,能不能做到做事有信心、決心、恆心的地步。方向在老子那裡,路卻要自己走,行與不行全在一個干字,而干字當頭,發展就在其中了。你們說對嗎?
第四、老子雲遊四海
老子的故事雖然不多,卻是寓意深刻,針針見血。老子當官出遊,為最終的《道德經》傳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知道沒有實踐不可能有正確的理論體系,沒有磨練怎麼可能寫出如此高深玄妙,亙古不衰的經文呢?想想我們今天整日在那里的舞文弄墨之人,夢想一舉成名天下知者。可是結果呢?依舊是廢話一堆,廢紙一摞,毫無现实指導與可操作性,這就是智者與平庸的差別吧。
我们研究與學習老子思想,時刻牢記學以致用的原則,無用不必在那裡浪費自己的精力和青春。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我們應該向那些所謂的“實用主義者”看齊,不然我們一定會遭到歷史的淘汰。
《道德經》是智慧之大成,是中國陰陽五行學與現實社會學的交融鑄成的成果,是過去、現在、未來中國人乃至世界人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精神寶藏。因此我們學習易理,研習社會與自然之間發展的必然關係,就必須對《道德經》反復琢磨,刻苦鑽研,旁征博引,窮其思想精髓。如果一個人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辯證的思考頭腦、沒有舉一反三能力、沒有觸類旁通的思想意識,我想要想解讀與參透老子的一貫思想和主導方針,餞行步驟和行動指南則永遠是一件渴望而不可及的憾事。不信你們可以看看老子發明的56字《養生秘字訣》,看看究竟是字還是一種“道意組合”是整篇文理還是一個字一個故事?是嘩眾取寵,還是鞭辟入裡,是沽名釣譽,還是振聾發聵呢?
《道德經》即使是再玄妙,它始終離不開天地、社會,人文和天庭神話。所以我們要結合自己,有選擇的針對《道德經》內容進行學習與修煉。
要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實中失望往往大於希望的直接原因,因為我們都沒有“分身法”,有的只能是借力打力。而在借力的過程中就會遇到老子所說的人性各種變化。結果就有了千變萬化,應接不暇,暈頭轉向,無所適從的困惑。
那麼什麼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法寶呢?自然為四季。人心為定力。這就是道教清淨無為之界,佛教四大皆空之修行。無欲則剛,無貪則安。其理至簡,其行困難,人的德性使然,這就是人生捨得理念左右搖擺的關鍵所在呀!
第五、後人繼承《道德經》中些什麼?
人們都在研究國學,這是新時代的需要。中國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永遠不能忘,不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個民族又怎麼能長久呢?
從老子故事記載我們看到,無論是傳導授業,還是教導學生,還是孔子問禮。還是老子自己四方雲遊,起目的就是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教化黎民,尊重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發展自己。
如今老子騎青牛離開函谷關已經多年了,人們對老子的了解,除了故事、升仙台、和他騎青牛的雕塑之外,就是這本記錄完整的《道德經》。
我也不知道是老子寫得格式太玄妙了,還是如今之人的理解能力達不到那種專業高度,還是有些人總是故弄玄虛,把人們的理解方向引向歧途呢?總之一個人一個版本,一個人一種斷句,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套理論。他們管這叫做百花齊放,而我卻覺得是嘩眾取寵。所以我們只有緊緊抓住怎麼用《道德經》解決現實問題這個關鍵,才算是目前的正確理解。
鹿邑在崛起,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子在顯靈,可是我卻看到了這裡要崛起的基礎在增加。因為經濟的發展無非是商品交易的繁華,人群數量的增加,消費水平的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的提倡。這種推波助瀾的結果會讓原來沉寂的資金不斷的活躍起來,最終達到資本積累的目的。
要想富修公路。你看看現在河南的高速公路網早已經將全省1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編織起來,成為共進共退的一個整體。於是相對廉價的土地就會對開發商產生誘惑力,廉價的勞動力也會讓老闆們的投資重心從一二線城市下移,當地人在開闊眼界、提高技能、增長才幹的基礎上,反過來又會推動基層各種“克隆”事業的階段性發展。就這樣循序漸進,就這樣相互同化,就這樣外來文化與當地習俗融合,最終創造出一個嶄新的鹿邑天地。
我認為這就是文化的擴散作用,這就是經濟學的投資發展理念與《道德經》上善若水理念的相加,用現在最最時髦的話講那就是:《道德經》+最終產生出的一系列變革升級可喜成果。
人是自然的產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上善若水是人類不爭而爭的自然法則,也是去無為而無不為的必然結果。成事先趨於下,才能打開自己上升到空間。大海如果不是趨於低位,它又怎能海納百川,最總達到巨浪滔天,氣吞山河偉大呢?
我們如今學習道德經,不是讓你在那裡搖頭晃腦,空口說白話。而是要讓你領會其中深邃的精要和樸實的道理,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發展的道路。同時也讓你在實踐中逐漸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做人、做事的普遍真理。
老子育人,要求人目光遠大,心胸寬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容乃大。
教書育人,教的是做人的本事,而不是恃才傲物的狂妄。因為這個世界就像太陽與月亮公轉一樣,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運轉,不停的變化,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不停的有雲遮霧障的襲擾。所以道法自然是基礎,名可非名是眼界。特別是當人們面對這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名利交替,福禍相隨;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變化時,往往會出現舉棋不定的結果。因此做好一件事難,做好一件惠民和造福子孫後代的社會主意建設更難。雖然在《道德經》中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輕鬆之談。可是要想真正實現這樣的理想和願望,我想即使老子本人,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個“遙望南天夜不能寐”的煎熬啊!
總之:輕物重人,把教育人,培養國家棟樑之才放在首位則是至關重要的事。其實這也是目前互聯網+理念的延伸和實際引用。這也是一帶一路,互惠共贏理念的延伸。這更是我們把《道德經》的治國如烹小鮮的理念、無為而治的理念、上善若水的理念、慎終若始萬事無憂等等理念與當今改革開放的形勢相結合的時代要求。
真理不需要多,專注、堅持就會有大成。學習未必遠行,思靜養性,寧靜致遠即成。事業一開始未必要作大,只要你心中有正確的發展理念,那麼最終天下都可以是你的。做人要向善,立德才遠行。這就是我老子故里一行的認知和感悟,雖不甚解但是我已盡心。希望我沒有給“天下第一的老子”臉上抹黑,沒有曲解老子《道德經》勸人向善的本意,沒有看錯鹿邑人未來的發展的方向與錦繡前程。如果我的預言成立,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天,老子升仙台再次飛仙的傳說。一定不再是昔日老聃故事,而是鹿邑縣富足昌盛,聞名遐邇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