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大风起兮云飞扬

  • 作者: 原野山林
  • 发表于: 2018-08-13 16:01
  • 字数:4600
  • 人气:1729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天下英雄时势造就
  风云人生为梦想奔走
  笑看成败
  曲终人散后
  高处寒意不是谁都能感受

  楚河汉界
  爱恨一江秋
  大风起兮唱不尽
  千古风流
  天下英雄为谁所有

  暮然回首
  你不在左右
  繁华过后才是寂寞的开头
  天下英雄
  ______摘自电视剧《楚汉传奇》主题歌

1.
  郑州市的西北方向,是一片由成皋山与广武山环抱的平原地区。
  从战国时代到西汉初年,这里曾经是富足繁荣,名扬天下,兵家必争之地。
  在那三四百年间,现如今的古荥镇就是那时的荥阳城,西边的汜水镇就是那时的成皋城,在它们的南边分别有京城和大索城、小索城。
  2200年前,就是在这里,刘邦和项羽演绎了那场名满天下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在彭城(今徐州)被项羽杀得大败,弃下父亲及妻儿逃到荥阳。
  项羽一路追杀过来。
  于是,在京城至大、小索城之间那片开阔的平原上,展开了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京索之战。在萧何和韩信的帮助下,刘邦率领的汉军打败了楚军,将一生神武的项羽阻挡在了那里。
  第二年春天,项羽集中全力对荥阳的汉军发动攻势,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为了突破围困,刘邦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是以请和为名,行缓兵之实;二是采纳陈平的反间计,迫使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愤然离去;三是由纪信冒充刘邦诈降。这样,刘邦才找到机会潜出荥阳,入关征兵。
  5月,刘邦率新军由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调动楚军,减轻荥阳守军的压力。同时,由韩信率部从赵地(今河北)南下,直抵黄河北岸,与刘邦的新军以及荥阳守军形成互相策应的局势。也是在此时,彭越攻占了项羽的老巢下邳(今江苏古邳镇),项羽不得不回师解救。刘邦所率的汉军乘机收复了成皋。
  6月,项羽发动了第二次攻势,再次攻占荥阳,并且夺取成皋。刘邦不得不再一次仓皇退到黄河北岸,收韩信军以支撑危局。随后,刘邦又派人袭击项羽的后方,项羽不得已再次回师解救。刘邦再克成皋。
  此后,楚汉两军在这片大平原上多次拉锯,楚军终究没能突破汉军的荥阳、成皋防线。
  至公元前203年冬,楚汉双方对峙于广武山上,隔广武涧(也就是“鸿沟”),项羽修筑了东广武城,刘邦修筑了西广武城。后人称东城为霸王城,称西城为汉王城。
  一天,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作为人质,绑着推上面向汉王城的高台,威吓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刘邦隔沟回答:“吾与汝俱北面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又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项羽万分恼怒,张弓搭箭射向刘邦,重伤的刘邦前胸中箭却佯称箭弩只射到了自己的脚趾。并且采纳张良的计谋,强忍疼痛到阵前慰劳将士,以稳定军心坚守阵地。
  在那之后,北貉燕人出兵帮助刘邦,韩信也强力进攻楚地,形式对项羽已经不利。再加之汉军断绝了楚军的粮道,使楚军的粮草日益趋于匮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了“中分天下”的和约,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
  和约签订后,项羽率兵东去,而刘邦背弃盟约,跨越“鸿沟”,引兵追击项羽直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将项军团团围住,并且营造出“四面楚歌”的氛围。
  已无力回天的项羽在军帐中夜饮,留下了千古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爱妃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皆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遂自刎而亡,项羽伤感不已。
  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
  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一路追赶。
  项羽渡过淮河,在阴陵一带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和县乌江,遇见一位亭长可以用船渡他过江。
  项羽感叹:“天之亡我,我何渡焉,吾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何面目见之。”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败亡。
  此后,刘邦在洛阳称帝,开始了西汉纪年。
  楚汉之争到此为止。

2.
  这里就是鸿沟!
  它又被称之为广武涧,南北走向,涧的北侧紧靠黄河。
  照片中鸿沟两边的山上就是2000多年前汉王城和霸王城的所在地。
  今天的广武涧涧深约 200米,涧底宽约100米,涧口宽约800米。
  在2000多年前,它是一条人工运河,是一条联结了黄河与广武山南边的自然水系、最终联结到淮河的人工运河。
  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现存的汉王城和霸王城早已失去原貌,两座城的北墙都已经塌入到水中了。
  根据有关资料,汉王城残存部分东西长530米,南北长190米,墙宽30米,高约6米,最高处10米;霸王城残存部分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40米,墙宽28米,高约7米,最高处约15米。
  在霸王城里濒临黄河的地方,有一座“战马嘶鸣”铁塑,铁塑战马面对着滔滔大河引颈长嘶,铁塑的底座上是丢弃的刀、枪、剑、戟。
  站在这铁塑之前,仿佛能看见一世英雄项羽,身穿铠甲手握长矛,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冲杀在战场上;
  再仔细端详那战马,它似乎是不甘心主人壮志未酬喋血沙场,因此徘徊悲鸣,它要唤回主人,要让主人再披战袍,再显盖世英雄豪情。
  项羽的英雄气概已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与豪气似乎还在广武涧中回荡。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李清照的那首撼动人心的五言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隔着鸿沟向对面望去,汉王城也是一丘黄土满眼荒芜。
  当年站在城头上高喊“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刘邦,用智用谋加上善于用人,最终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在这荒芜的山上,除了那匹战马之外,就只有一个亭子了。
  据一个游客说,那就是当年项羽绑着刘太公作为人质推上高台的地方。
  楚汉争战的场面早已成为过去,曾经的刀光剑影也早已烟消云散!
  现在的霸王城和汉王城都已经是荒草萋萋,两千多年的风云岁月早已改变了两座王城威风凛凛的原貌。
  还有那京索之战的广袤平原,如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辉煌的京襄城只留下了几段城墙。
  而展示给今人的,是一个宽敞的“京襄城遗址生态公园”。
  在公园里游玩踏青的人们心情愉悦地享受着大好春光。也许不会有人相信,这里是2000多年前楚汉战争的战场。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霸王城村、汉王城村和京襄城村的村民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只是,无论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片土地都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的历史!

3.
  刘邦和项羽,历史一直在说,而且还会一直说下去。
  虽然楚汉战争的发生地只剩下了遗址,但不管怎样,站在那里凭吊古战场,发思古之幽情,总能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该怎样透过历史烟云,去评价错综复杂的历史呢?
  有人曾经从刘邦、项羽的志向方面进行过分析。说的是刘邦和项羽都曾看到过秦始皇。
  《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两句话表现出了两人的不同志向。项羽“取而代”,“代”的不是一统天下的皇帝位,而是他的不可一世的霸气,刘邦“当如此”,更多“如”的是要做一个威仪万方的帝王。
  分析者认为刘邦和项羽分解了秦始皇,刘邦没有秦始皇身上残酷的杀性,项羽没有秦始皇“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政治抱负。
  这样,刘邦与项羽的争斗,可以看成是两个不同的秦始皇的争斗。
  项羽往往攻城池而不占,对土地的占有和地方的治理嗤之以鼻,驰骋疆场大展其胆气豪气,是他人生的最大快乐和他所追求的战争的最终目的。他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之外别无所好。
  而刘邦则不是这样,战争是实现他最高政治理想的手段,战争就是为了攻城掠地。但战争又不是他的最终目的,结束战争,统霸天下,拥有江山社稷,这才是他的最终追求。
  从根本上说,刘邦想当皇帝,而项羽不想,这是他们两人志向差异的全部起点,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很多人认为刘邦、项羽的知人善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其最有说服力的,是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毫无争议!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分析了签订《鸿沟协议》时楚汉面临的局势,对所签协议的可执行性提出了质疑,进而对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客观性提出质疑。
  《史记》中说,刘邦向项羽求和后双方签订了《鸿沟协议》,项羽信守承诺撤军,刘邦受小人挑唆违背鸿沟协议,致使项羽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刘邦的突然袭击,才被围垓下,兵败身死。
  质疑者列举了当时楚汉双方的战略态势。
  项羽远离封国作战,粮道和后路已经被切断,汉军的刘贾和韩信已经从南北两个方面形成了对西楚国的包围。
  项羽大将龙且被杀,西楚国的北面完全暴露在灌婴的攻击之下。
  项羽固守荥阳孤城,兵员和粮草枯竭,随时有可能被汉军围歼。
  而刘邦却成功地利用荥阳、成皋阻击战,吸引住了项羽和楚军主力,又乘机夺取了赵、魏、齐、燕、楚等大片国土。并且背靠着广阔的关内根据地,兵员粮草源源不断。
  项羽已是强弩之末,刘邦却有足够的实力再拖下去。
  可以说,刘邦在战略上已经远超越了项羽!这也是刘邦制胜的根本所在。
  因此,项羽和刘邦订立鸿沟协议的时候,鸿沟以西都是刘邦的土地自不必说,鸿沟以东却也不可能成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疆域了。曹参、韩信、彭越、刘贾、黥布、灌婴等已经占领了鸿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只有彭城一座孤城还在楚军手中。
  要想执行鸿沟协议,除非曹参、韩信让出黄河以南所有土地,灌婴撤军,彭越自杀,黥布重新归附项羽,否则,鸿沟协议也只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执行。
  可以说,如果真有《鸿沟协议》,刘邦和项羽也都没有当真。
  这个协议的作用只是刘邦用它换回了家人的性命,项羽用它换来了安全撤出荥阳的时间。
  然而,项羽也没能安全地远遁。很快,在距离荥阳 200公里处的阳夏城南,汉军追上楚军……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那样写呢?
  是为了拨动一下读者心中的好恶天平,用刘邦的“背信弃义”来换取读者对项羽的同情吗?
  也或许是他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总有些愤怒和不平,难免在书写的过程中带有个人情感,尤其是写项羽这个与汉军对战的人物,不由自主地就像写小说一样,更愿意将他描写成一个悲情的盖世英雄?
  原来太史公也有失之公允的时候!
  实际上,一切所谓的史志材料都充满了人为的痕迹。“历史真相”在被转述的一瞬间就消失了!
  真相只能存在于转述之前!
  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述,即便他们都是当事人,也无法逃脱“曲解”历史的魔咒。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能面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常情常理的推断,得出一个相对符合逻辑的历史。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刘邦,都有一个项羽,都有一个楚汉战争。
  也许评价各有不同,或许还会千差万别!正因为有这些不同和差异,历史才更加格外地吸引众人。
  不知道项羽会怎样评价自己、评价刘邦。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其中难道不是充满了不甘心吗?
  或许他真想让苍天再给一次机会,再重演一遍楚汉战争。
  只是,历史是无法重演的!

  一段历史已经传颂了2000年,也许还会再传颂一个2000年、二个2000年,甚至N个2000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