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觅涯网!让我们泛一页扁舟,文海觅涯!

从我的全世界路过

  • 作者: 一叶孤舟
  • 发表于: 2017-04-17 08:57
  • 字数:1389
  • 人气:997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 分享:

  最近终于抽空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走过,对这部电影的期待源于张嘉佳的原著。坦白说,这并不算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更多是通过情感渲染和旁白来带动情节发展,这一点上电影倒是如出一辙,缺点在于这个角度比较主观,并且似乎刻意抛弃了作为绿叶的生活元素,可以说从电影和书来讲,都必须跟从作者的思维,注定无法经典,只适合聊慰时间。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网上对于这部电影的攻击,槽点集中于不够明朗的故事结构,单薄的人物设计,以及演员的功底以及张力。全盘否定我个人觉得似乎有失公允,一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关键点在于是否用心或讲明白道理,而并不在于其结构之下是否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或者高深的思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萝卜白菜同样博人所爱。这部电影三个故事分别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导游运用了不少蒙太奇手法,说起碎片化我们最直观的是什么――梦。其实回忆同样如此,当回顾时,脑海流过的一定是些悲喜碎片,无关紧要的部分往往被大脑封存。而对于故事的内容,确实缺少爆点,几个故事仿佛友人间闲聊那般普遍,正如我们经历的和历经的,这些故事诚然缺乏深度,缺少冲击以及新鲜感,过于直观。但叔本华说过,大多数的决定源于直观的冲动,而理性要做的便是冲动后寻找自我安慰的依据。我们厌恶一切表观的东西,或许某种意义上也并非一种理性。好的故事,言者听众缺一不可,同样,至于爱情,并无对错,只有需求和被需求。尤其如今,责任感日渐式微,自我意识逐步吞噬群体意识,我们能否放下一些偏见,用宽广点的视野和思维去审视事物呢。
  抛开三个故事的结局,仔细分析,陈末的和小容的分手突如其来,很多人抱怨没弄明白,但仔细比对双方的条件以及语言,难道还不够直白吗?他们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大多数的人有过那么一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一般管那段时间叫做青春。当人们渡过那段时间后,着眼点逐步从爱情的本体转变为以外的对象,所有无疾而终的感情都是情感上的问题吗?不,恰恰是那些情感背后的东西――生活。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是我们这代人必将经历的难堪。然而目前,当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唯心主义时,唯物主义的浪潮已经吞没了我们身后的许多个体,唯今市面上的孤独,大多源于这种脱节与缺失。细想下台词,陈末无疑是个啊Q般的理想主义者,而小容则代表着理智和生活,人们盲目的跟从后者,代价便是抛弃许多我们这代视若珍命的东西。幺鸡的出现,除了那个蠢萌的头套,其它似乎和故事无甚边界。
  茅十八和荔枝的故事同样从某种层面是场美梦,我们不必在意是否有意诋毁某些神圣社会角色,你情我愿就足够了。爱情里面没多少逻辑可言,更多的源自于生物最基本的冲动,感性才是爱的基础,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不过是婚姻,大约我身边的例子许多都是源自于某种不知为何。当然有梦就有醒,猪头和燕子则代表某种不切实际的幻灭,只是由于故事的顺序,似乎影片是先有梦醒才有美梦,实乃造化把。东坡曾有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与其说去扼杀理想,不如承认人类自古以来森严的等级制度吧。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就别妄想拥有,这个故事大概定义这样一个结局,人或多或少,终有天需要正视自己。
  听说这部电影,是源自一位久别的朋友,朋友说电影还不错。当然,一部电影基于个人而言优劣在于是否拥有共感,再次,不免还是小小缅怀一下。爱之与人,更像一种修行,不在乎是否拥有,在乎的,只是终有相伴,一生太长,擦肩太短,寻觅太久,空守太累,学会爱并不难,路过的人理应温暖的告别。

  • 收藏

  • 点赞

  • 分享

  • 打赏

粉丝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