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离骚》中的屈原
江蓠,芳芷,杜衡,薜荔……或缘木而生,或经冬不死,或虽死而芳香本质犹在。
屈原的一生,沉在官场宦海的无涯黑暗里,浮在香草美名的崇高洁雅之上。
尹伊,皋陶,吕望,甯戚……事君有幸,所做有为,虽枯骨永埋黄土,声明却流传于世,经年不衰。
屈原的一生,沉默在劝谏无果的无尽悲哀里,浮游在红尘暗流上的烂漫幻想中。
名正则,字灵均,孟春正月,开端时节,花未发,人已降。由此他便成长起了他一生的追求和宏愿。路漫漫,修远兮,上下求索,追随皇舆。楚国啊,郢城啊,是他永生立命之地,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正在戍守疆土的士卒,正在播撒耕种的农夫。河边垂钓的老叟,坐到云起时;树下玩耍的垂髫,闲到暮色时。这样的山川水色、风土人情,怎能不让他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一切都是如此祥和美好,居庙堂之高者有怎能忍心只顾自身享乐,而破坏了这江湖之远的宁静。他的理想不是个人主义的,简单的从嬉戏儿童成长为养家糊口的一家之主,然后安详地等待着迟暮之时的儿孙绕膝,化作羽化而登仙的白翁。世事的沧桑巨变谁也捉摸不透,谈何掌控。也许,到他老年时,千军万马已踏碎国土,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的溪流早已被鲜血染透,变成洪水猛兽,腐蚀着承载千万人的土地;曾经树下一起斗蛐蛐儿的伙伴,只怕也已经受不住岁月的苦难,只留下无人识别的骸骨,证明曾经是楚国的百姓,死后也将被楚国的土渐渐掩埋。
他的头脑中不得不产生这样的忧虑,他正值壮年,他理想仍在,他雄心不曾死去。可是,民生却渐渐走向艰难地境地,朝堂之上成为罪恶的渊薮,杂草丛生,蔓草难除。他不甘堕落,他香草美名,他一心为君,于是,他走向了后半生的痛苦。
只好问天,却仍然逃不脱命运这巫婆无情地作弄,只好在罪恶的边缘,保证自己这一池春水,清澈如昔。遥望着,那自以为众星捧月的君王,任岁月冉冉,国破山河碎,浑然不知潜伏在身旁的一副副巨大的可怕的嘴脸和小人之心。整个天地一片浑浊,奸邪之人吐着恶毒的语言,没有良知的毒液混杂着贪婪之心、强暴之行,流毒于君王与百姓。他以他那颗疲惫而苦涩的心强撑着,强撑着走到君王身边,试图送出他几十年来酿造的玉露琼浆,却不料那玉石般的东西被当成了砌房的砖瓦,摔得粉身碎骨。他躬行大礼,却被甩袖而退,最终只能承受放逐,随湘江水东去。
只好赋《离骚》,离骚,谁又能真正说清这两个字赋予的含义呢?遭受忧患?离别、抛弃、痛苦、绝望、幽怨、毁灭?是一块捆绑在他脚上的巨石,是一张裹紧在他身上的铁网,哪怕仅仅是一根卡在喉中的小小的锃白的鱼刺,就足以让他在窒息中尝尽人生的苦头。他迈着蹒跚的脚步,踏上泥泞的不归路,原本的匡济之高志,化作积满泥水的足迹。一步一步,行于荒泽,吟于四荒。清晨尚有青丝的头发,在这漫漫长途中,也终于经受不住风霜,暮成白雪。饱经沧桑的脸上,是无数次老泪纵横刻下的沟壑,每一道皱纹是每一次神伤的苦果。双眼再也流不泪,在这风雪载途之中,泪还没出眶,就被风干或者被挤进了肚腩,彻底消失在空气中,或者在身体内,滴答滴答流淌,就像无数个铁锤敲打着胸腔、耳膜和每一根血管。
这样一位政治家,如此渴望着遇着明君,成为贤臣,修明法度,清明政治,抗秦保国,创造一幅光风霁月盛世图。然而,现实却又是如此残酷,就像湘江冷水,散发着令人打颤的刺骨的凛冽的水汽,浸入毛孔,将每一滴热血,曾经沸腾过的热血,瞬间凝固成冰锥,透出皮肤,透出嗜血的狰狞。于是,他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位诗人,或者,是生活让他成为一位诗人,让他在瑰丽的幻想中,飞扬的辞藻中,幽异的意境中,求得一丝生还的机遇,在夹缝中吐一口闷气。曾经的曲心忍尤、欷歔哀叹,化作缭绕的雾气,横陈在湘江水面,遮住了,横陈在湘江水下的,一具不再睁眼看世界的躯体。
只好一路赋《离骚》而去,真理和正义之路是如此艰难不易,但是还是要坚持走到放逐之地,他的情需要他的诗去熔铸,他的诗则需要整个生命去熔铸。既然劝君无果,那就去寻找彭咸居住过的地方吧,至少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时之不当,命运多舛。现实生活中的他在朝政中一败涂地,那就让他在理想中的高山雪地去寻求一位美人吧!在昆仑之上,有白水,有高丘,有神女,现实梦中同走一遭吧!这一位白发老人实在走不动了,走得已经离都城太远了,当初的足迹早已被风沙抹平了。秦国的铁马冰河以撼动山岳之势而来,朝堂之上的人仍在康娱放纵。算了,去昆仑极西吧,那是百神之所在,那儿有千丈扶桑,蔽日若木,兴许还有一位美女,佩饰着香草,等待着他去诉说这一生的衷情呢?放逐的路实在艰辛疲乏,就在梦里另寻一道吧,香草满径,月照回廊,浪漫的诗性在飞扬,早晨离开南方苍梧,日落之前就能够到达西北昆仑山,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马,在扶桑树下歇息。月色黄昏,他却依然兴致勃勃,这一路的车马喧阗,填补了内心孤独的一角。一路前去,不要回望故乡。然而,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幻中,故乡的旧城墙,就连日落后的昏暗都藏不住它的身影。忍不住要回望,故乡的城墙矗立在夜色中,就像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无助且无望。曾经神圣的殿堂,何时会堕落成血腥弥漫的墓葬场?那些青面獠牙者将被埋葬,可怜的却是无辜的百姓,随着城倒而灭亡,血流千里,伏尸百万,理想正义灰飞烟灭,昔日风光一去不复返。可恨他却不能上战场,在对君王的劝谏中早已用尽了力量,他在被放逐的路上,血液滴进黄土一路延长,算是祭奠沙场上的终将倒下的勇士,用鲜血滋润他们干渴的喉,慰藉他们不甘的灵魂。忍不住要回头望,乡音亲切宛若就在耳旁,故乡的炊烟缭绕而上,是烧火做饭的炊烟,还是万马厮杀的战场硝烟,他又禁不住受怕担惊,呼吸中都带上了颤音。不能回望故乡,望乡人断肠,却忍不住要回头望。
上不了雪山,离不开故乡,梦幻中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神往,可是故乡成了永生的羁绊。他不能独善其身,携带自己的香草过完余生。故乡的情切让他返回现实,在沉重的脚步声中祷告,在这浑浊的世界中还能有一片清明,让他的忠直之性、道德节操,能随他走向湘江。雪山求女终是无果,梦幻和现实如出一辙,时光却在无情流逝。杜鹃悲鸣,春芳消歇,岁月已去人已衰,无需敌国战马来。理想、遭遇、痛苦、热情、整个生命,流向湘江水。这里有湘君九天九夜的离别泪水,有见证那一段伤心日子的斑竹。曾经有生命陨落于此,她们的生命不只是付之于湘江水,是为了她们辛勤为民的丈夫和天下的百姓,潺潺流水,响音不绝,赞颂着为民付出生命的人。而今,他走到了这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生和死,都同样具有伟大而神圣的一面。走至汨罗江畔,坐于玉笥山下,《离骚》赋完,问天无果,心中还有什么牵念?太多,诗赋完,满腔忧愁依旧郁积,这千斤重的力量,沉入江底,恐怕就被不会再浮起吧!即使如此,他也要怀沙而沉,但愿这沙能掩盖这愁,不复扰乱黎民百姓。
公元前278年,郢城破。汨罗一水,在酷暑天向天悲泣,是为楚国,也为屈原。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凭吊着屈原,语言、音乐、民间流传的故事。时间的流逝不是为了埋葬年轻的容颜,而是为了等待,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呼唤着他们走向汨罗江,捧一掬汨罗水,饮一江千古情。今人不曾见古月,古月年年照今人。屈原魂日日驻守江边,看着这几千年来的世事变幻无常,静心等待终会到来的一天。而如今,苦难艰辛的日子总算过去,即使生活依然有诸多不如意。当我们站在璀璨的星空下,我们也是否看见了屈子故土的那面倒下的城墙,它倾倒破败了千年,屈原曾经回望的眼神依然让人止不住流泪。我们要去扶起它破败的躯体,扶起他千年的理想。人们在岁月里消亡,人们在时光里诞生;人们的消亡不会只留下空白,人们的诞生也不会只为了庸俗的存在。汨罗江边,千年的呼唤,你是否听见,你的心是否在那儿停留?
列车和脚步带走了身影,却留下了心,在那里永远驻守,谁都不会先走。